“之前已经跟户部谈过一轮,他们虽然嘴上应承,实则敷衍。毕竟官府之人,终究不接地气,没法亲自去搞生产、做生意。他们坐堂审案可以,走街串巷、督工建厂却是外行。所以,必须找人合作才行。”
朝廷管税收、管律法、管兵戎,却没法下场种田、织布、酿酒、贩盐。
但她可以换种方式。
不管谁来做,只要赚钱就得交税,她拿分成,坐收其利。
这样一来,朝廷不必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却能稳稳吃下红利。
商贾有利可图,百姓有物可用,官府有钱可收,三方皆赢。
而那些愿意合作的商人也不吃亏。
这种背靠大树的好事,谁不抢着来?
“配方是儿臣提供的,”南溪淡淡说道,“那选谁合作,自然由儿臣说了算。儿臣不会随便交给外人,更不会让贪婪之徒借机敛财。后宫里的娘娘们本就是官宦人家出身,识字知礼,底子不差。许多人年轻时也曾读过《女诫》《列女传》,甚至有些通晓算学与诗书。”
“母后可以挑些聪明肯学的培养起来,先试着办点小产业,像香粉铺子、绣坊、茶肆之类,规模不必大,但求精且稳。让她们亲手参与经营,手里有点收入,心里才有底气。”
虽然现在朝廷不看重商人,视其为末业。
可谁都明白,衣食住行才是社会运转的基础。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采集到加工再到销售,环环相扣。
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养活成千上万人。
而如果能在这些产业中优先让女子参与进来,靠着掌握经济来源,她们在家里的地位迟早会一点点变好。
丈夫再跋扈,也不敢轻易休妻;公婆再刻薄,也不敢随意克扣月钱。
当女人能撑起半边天时,所谓的“三从四德”,自然就不再那么死板僵化了。
当然了,这一切都得建立在粮食管够的基础上。
民以食为天,若连饭都吃不上,再多的道理也是空谈。
培育新种子太费时间,耗费灵力不说,还需反复试验。
眼下她修为尚浅,手段有限,短期内难有突破。
她眼下最想要的是赶紧攒足力气,修炼根基,争取早日突破瓶颈。
早点进那种修仙的大世界,寻访古老宗门,弄点厉害的功法回来用用。
唯有实力提升,才能真正掌控局势,而不是处处受制于人。
南溪心里早有计划,第一步就是把木系灵根相关的法术彻底学会!
“母后也可以看看她们有没有别的特长,只要发现了,儿臣一定会想办法安排出路。”
元武帝本就不怎么沉迷美色。
平日里更多专注于朝政与修行,生活极为自律。
自从南溪出生后,更是几乎没再纳过新人,一心扑在培养继承人和治理国家上。
即便如此,后宫里还是积压了二十多个妃子。
大多是前些年各方势力联姻或进献而来,如今早已失宠,形同幽居。
再加上伺候这些妃嫔的宫女、嬷嬷,人数加起来上千人。
每日消耗大量粮米布匹,却几乎不产生任何实际价值。
这么多人整天待在宫里无所事事,不是养尊处优地闲聊度日,便是勾心斗角争些虚名微利,白白耗费朝廷钱粮。
长此以往,既浪费资源,又容易滋生是非。
南溪早已看在眼里,心中盘算着如何将这批人力转化为可用之才。
姜皇后隐约猜到南溪打什么主意。
她表面是为这些女子谋出路,实则是想借此机会整顿后宫,裁减冗员,并将有才能者编入新设的职司体系。
要搁以前,她肯定不会同意。
毕竟,在她接受的传统教育中,女子理应安于内廷,不该涉足外务,更别提参与政务或经商这类“不合体统”的行当。
她爹是当朝丞相,自幼对她要求极严,亲自教导她读《女诫》《列女传》等典籍,学宫廷礼仪、习针线女红,才华横溢却不逾矩。
在他的影响下,姜皇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
女人就该恪守三从四德,以夫为纲,以家为重,不可张扬个性,更不能干预朝政。
其实现在她也还是这么想的。
每当看到宫中女子谈论诗文、议论政事。
她内心总会本能地皱眉,觉得不成体统。
但问题是,眼前这个人是南溪啊。
那个从小便展现出惊人智慧的天命之女。
纵使心中仍有犹豫,她也只能选择信任。
因为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南溪的每一步布局,最终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姜皇后说道:“要说有本事的人,听说康宁侯夫人就挺出众,做生意特别在行。”
康宁侯夫人,也就是原来的郑国公夫人柳霜月。
出身书香世家,却自小聪慧过人,善于理财。
当年嫁入郑国公府后,便暗中经营田庄商铺。
短短数年,竟将原本日渐衰败的家族产业盘活,名声在外。
后来因政治联姻改嫁康宁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