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颜良殒命 兖州风云
兖州山阳郡境内,秋风卷着枯草,在旷野上打着旋。昌邑城外,曹军大营与陈友谅的徐州军大营遥遥相对,相隔不过五里,营寨连绵,旌旗交错,却透着一股微妙的疏离——曹操与陈友谅虽名义上联手抗刘,实则各怀心思,只是靠着“共同对抗刘进”这根线勉强拴在一起。
陈友谅的中军大帐里,他正对着地图沉思。案几上摆着陶谦的书信,信中反复叮嘱他“虚与委蛇,保存实力”,这让他心中越发笃定:曹操与袁绍不过是互相利用,这场联盟根本不堪一击。
“将军,曹操派人送来粮草了。”副将走进来,语气带着几分不屑,“说是‘共抗王师’的诚意,可那粮草里掺了不少沙土,简直是欺人太甚!”
陈友谅冷笑一声:“曹操向来如此,刻薄寡恩。传令下去,粮草照收,却不必真替他卖命。秦琼大军势大,咱们只需守住营寨,坐看曹操与袁绍和他们拼个两败俱伤。”
而在昌邑城内,曹操正对着兖州地图唉声叹气。程昱站在一旁,低声道:“主公,陶谦派曹豹在泰山郡拦住了张士诚,张超的兵马一时半会到不了,倒是省了咱们腹背受敌的麻烦。”
曹操摇头:“陶谦这是坐山观虎斗啊。他既不想让张超报复苏我,也不想真帮我对抗朝廷,只想看着咱们三方厮杀,他好渔翁得利。”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北方,“袁绍的大军何时能到?”
“探马来报,颜良的先锋已过黄河,最多明日便能抵达昌邑。”程昱道,“袁绍亲率的主力还在后面,估计还需五日。”
曹操这才松了口气:“颜良乃河北名将,有他相助,至少能顶住十三太保的嚣张气焰。秦琼按兵不动,显然是在等后面的援兵增援,咱们必须在他们合兵前站稳脚跟。”
话音刚落,帐外传来喧哗,夏侯尚冲了进来,脸色发白:“主公,十三太保又在营外叫骂了!这次是关玲,骂得……骂得很难听!”
曹操眉头紧锁,却也只能无奈道:“传令下去,任何人不得出战。”他太清楚十三太保的厉害了,夏侯渊、夏侯惇、蔡阳的血还没干透,他绝不会再让麾下将领白白送死。
次日午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昌邑城外的平静。只见北方尘烟滚滚,一支精锐骑兵疾驰而来,为首的将领身披重铠,手持大刀,面如重枣,目若朗星,正是袁绍麾下第一先锋颜良。
颜良勒住马,看着昌邑城头上飘扬的曹军旗帜,又瞥了一眼不远处陈友谅的营寨,嘴角露出一丝鄙夷。他翻身下马,走进曹操的中军大帐,连礼都懒得行,直接大马金刀地坐下。
“孟德公,别来无恙?”颜良的声音洪亮,却带着一股居高临下的傲慢,“我看你这营寨倒是安稳,可城外那叫骂声,怎么听着像是自家门口被人撒了野?”
曹操强压下心中的不快,笑道:“颜良将军远道而来,辛苦了。那十三太保皆是刘进麾下悍勇之辈,个个能征善战,今日伍云召在营外叫骂,不过是想激怒我军出战,我岂能中计?”
“哈哈哈!”颜良突然放声大笑,指着曹操道,“孟德公莫不是老了?竟被几个黄口小儿吓住了?想当年你刺杀董卓,何等威风,如今怎么连应战的勇气都没了?我看你麾下的将领,怕是都成了酒囊饭袋!”
帐内的曹仁、曹洪等人听得面红耳赤,却被曹操用眼色按住。曹操深吸一口气,耐着性子道:“颜良将军有所不知,那十三太保中的李存孝能败吕布,杨再兴、裴元庆之流也皆是万中无一的猛将,夏侯渊、夏侯惇两位将军便折在他们手中……”
“休要多言!”颜良猛地拍案而起,打断曹操的话,“不过是些侥幸成名之辈!想我颜良在河北,斩将夺旗如同探囊取物,什么十三太保,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群土鸡瓦狗!”
他走到帐外,指着远处正在叫骂的伍云召,朗声道:“今日我军长途跋涉,暂且休整一夜。明日一早,我便去会会这十三太保,定斩其首级,为孟德公出气!”
曹操连忙跟出来,苦劝道:“颜良将军,不可意气用事!如今袁绍公大军未到,我军当以稳为主,待主力齐聚,再与秦琼决战不迟!”
“孟德公是怕我抢了你的功劳?”颜良斜睨着他,眼中满是不屑,“放心,我斩了敌将,功劳也算你一份。明日只管看着便是!”说罢,转身回了自己的先锋营,根本不给曹操再劝的机会。
曹操站在帐外,望着颜良远去的背影,心中一阵烦躁。他不是怕颜良抢功,而是太清楚十三太保的战力——颜良虽勇,却骄横轻敌,明日之战,怕是凶多吉少。可他现在寄人篱下,根本拦不住颜良,只能在心中祈祷:但愿这河北名将能争点气,别真折在阵前,否则袁绍到来,自己怕是难辞其咎。
次日清晨,昌邑城外的空地上,鼓声震天。颜良披挂整齐,手持九环大刀,催马来到阵前,身后跟着五千河北精锐,个个精神抖擞,旌旗猎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