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林倩倩把最后一道汤端上桌,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又望向门口——陆云已经连续一周没在七点前回过家,今天想必也不例外。
她走到阳台,看着楼下机关大院的路灯渐渐亮起,想起这阵子陆云的模样:每天清晨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回来时眼底满是红血丝,饭没吃几口就对着电脑看报表,偶尔还会在梦里念叨“核查进度”“资金补发”。
上次陆云难得早点回家,坐在沙发上没多久就睡着了,林倩倩给他盖毯子时,发现他鬓角多了几根白发,心里一阵心疼。她悄悄拿起陆云的手,掌心满是常年握笔、翻文件磨出的薄茧,哪像养尊处优的样子。
其实林家条件优渥,林倩倩自己也有稳定的工作,家里根本不缺那点工资。有亲戚劝过她:“让陆云别这么拼,差不多就行,免得累坏了身体。”可林倩倩知道,陆云从来不是为了钱才这么忙。
她想起两人刚认识时,陆云还在基层工作,每次见面都跟她讲村里的事:哪家农户的危房该修了,哪家的孩子上学缺学费了,眼里满是对老百姓的牵挂。那时候她就觉得,这个男人心里有担当,值得托付。
后来陆云调到京都,手里的权力大了,身边的诱惑也多了,可他始终没变。家里从没收过别人送的东西,有人想托关系办事,都被陆云婉拒了,还说“要办就按规矩办,不能搞特殊”。
林倩倩偶尔也会跟陆云开玩笑:“你这么较真,不怕得罪人啊?”陆云总是笑着说:“我手里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要是为了不得罪人,忘了老百姓,那才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对不起你当初选我。”
想到这里,林倩倩的心里满是欣慰。她走到厨房,把菜又热了一遍,刚端上桌,就听见门口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是陆云回来了。
陆云脱下外套,脸上带着疲惫,却还是笑着说:“今天回来早了点,西南片区的整改有了新进展,农户的补贴基本都补发到位了。”林倩倩接过他的公文包,递上一杯温水:“先喝口水,菜刚热好,赶紧吃饭。”
吃饭时,陆云跟林倩倩讲起白天去基层调研的事,说老农拿着补发的钱买了煤炉,说农户们忙着种柑橘苗,眼里又有了光亮。林倩倩安静地听着,时不时给陆云夹菜,心里觉得格外踏实。
“最近是不是很累?”林倩倩忍不住问。陆云放下筷子,握住她的手:“有点累,但看到老百姓的笑容,就觉得都值了。再说,还有你在家等着我,再累也有动力。”
林倩倩笑了笑,没再多说。她知道,陆云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对工作的责任,她能做的,就是把家里照顾好,让陆云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去做他想做的事。
晚上,陆云在书房看文件,林倩倩端了杯热牛奶进去,轻轻放在桌上。她站在陆云身后,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心里默默想:当初选择陆云,果然没选错。这个男人,或许不会说太多甜言蜜语,却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为老百姓服务。
窗外的夜色渐浓,书房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林倩倩悄悄带上门,让陆云能安心工作。她知道,未来陆云还会继续忙碌,但只要两人同心,不管再难,都能一起面对,而陆云为老百姓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他们生活里最珍贵的回忆。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林家客厅的红木茶桌上。林倩倩的外公和几位老战友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热茶,慢悠悠聊着天,话题从过往的峥嵘岁月,渐渐落到了当下的基层治理上。
“这几年乡村振兴搞得有声有色,不少偏远山村都变了样,听说西南片区还查了不少蛀虫,把贪走的补贴都还给农户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子呷了口茶,语气里满是赞许。
另一位老爷子立刻接话:“可不是嘛!我老家的侄子说,以前村里的补贴总被克扣,现在不仅发得及时,还能扫码查明细,这背后肯定有人牵头干实事,不然哪能这么快见成效。”
林倩倩的外公放下茶杯,笑着看向众人:“你们说的这事,牵头的就是我外孙女婿陆云。这孩子,我看着他一路成长,从基层到京都,手里的担子越来越重,初心却从没变过。”
这话一出,几位老爷子都纷纷点头。“陆云这孩子我们知道,当初倩倩嫁给他时,我们还担心他年轻扛不起事,没想到这些年干得这么出色!”一位老爷子说道,“不贪钱、不搞关系,一门心思扑在老百姓身上,这样的年轻人,难得啊!”
“我也听说了,他在西南片区搞核查,不管是乡镇干部还是村干部,只要犯了错,绝不姑息,光追回的资金就有好几亿,还帮不少农户重新落实了帮扶政策。”另一位老爷子补充道,语气里满是认可。
聊着聊着,几位老爷子渐渐达成了共识。林倩倩的外公看着众人,语气郑重:“再过阵子就是换届,依我看,咱们几个老家伙,也该帮陆云推一把。他有能力、有担当,到了更高的平台,肯定能为老百姓做更多实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