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巷尾冷灶台,老糖粥失客
平州城街头的烧饼香还没散,巷尾的老灶台却蒙着层薄灰。林晚星帮马叔清点完当天的烧饼订单,腕间的“酪”字印记忽然泛起清甜的米香,顺着石板路往巷尾走,就见陈婆坐在自家“陈记糖粥铺”的门槛上,手里攥着块磨得发亮的铜勺子,面前的大瓦锅空荡荡的,锅底还沾着点没刮净的粥糊。
“晚星姑娘,你来得正好,帮我看看这锅——熬了三十年的糖粥,怎么就没人喝了呢?”陈婆的声音带着颤,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发梳得整齐,只是鬓角的银丝沾了点米糠;旁边的老灶台是青砖砌的,灶台上摆着三个大小不一的瓦锅,最大的那口印着“陈记”二字,锅沿都被熬粥的热气熏得发亮,只是此刻冷得没了温度。
林晚星记得,小时候跟着母亲来巷尾,总能闻到陈婆的糖粥香。陈婆的糖粥是老平州的做法,用新收的糯米泡足六个时辰,加着红糖、桂花、红枣慢慢熬,熬到米粒开花、粥水浓稠,盛在粗瓷碗里,撒上把熟芝麻,甜而不腻,暖到心口。以前巷尾的街坊、上学的孩子、赶早市的商贩,每天都要绕过来喝一碗,瓦锅前总排着长队。
可半个月前,巷口开了家“速溶甜粥店”,卖着装在纸杯子里的速溶粥,有红豆、紫薯、椰奶好几种口味,撕开包装冲热水就能喝,还搞“买二送一”的活动。从那以后,陈婆的糖粥铺就冷了下来,每天熬好的一锅糖粥,大半都得倒掉,连常来的张大爷都改去买速溶粥:“陈婆,不是您的粥不好喝,是人家那粥拿着就走,我赶早市没空等您熬啊。”
“我这粥得慢慢熬,急不得——糯米泡不透熬不烂,红糖加早了会苦,红枣得去核煮软才不硌牙。”陈婆摸着老灶台,指腹蹭过砖缝里的米垢,“这灶台是我当家的活着时砌的,那时候他烧火我熬粥,熬好的粥能香透整条巷。现在他走了,灶台冷了,连粥香都留不住了……”
正说着,速溶甜粥店的老板赵磊提着个纸杯子路过,瞥了眼陈婆的糖粥铺,轻笑道:“陈婆,您这老灶台也该拆了!现在谁还等你熬两小时粥?我给您五十文,把这瓦锅收了当古董,您也早点歇着,别守着这破铺子遭罪了!”
陈婆把铜勺子护在怀里,腰杆挺得笔直:“我不卖!这瓦锅是我和当家的传下来的,熬的是街坊的念想,就算没人喝,我也要熬下去!”
林晚星腕间的印记忽然亮了,系统光屏随之浮现:
【柳氏食道传承系统·巷尾糖粥焕新模式已激活】
【当前状态:协助陈婆盘活老糖粥铺,拓展粥品品类,适配现代客群,完成“陈婆守灶”任务,验证柳氏食道对“夫妻传承手艺”场景的适配性】
【关键线索:巷尾客群涵盖晨练老人、带娃宝妈、加班族、夜宵人群,偏爱“暖腹、低糖、有料、便携”的粥品,既需要“经典甜粥”,也想尝试“咸鲜粥、养生粥”;陈婆熬粥手艺扎实,但只有红糖桂花粥一种,品类单一,出餐慢;巷尾附近有粮油铺、水果店、干货店,糯米、小米、莲子、百合、瘦肉、香菇等原料易获取;陈婆擅长把控火候、调配甜度,只是不懂创新品类和便携包装】
【隐藏危机:赵磊为了逼走陈婆,暗中在她的糖粥里加了盐,还跟街坊说“陈婆年纪大了,熬粥都忘放糖”;更过分的是,他趁陈婆去买糯米时,偷偷往老灶台的灶眼里塞了湿柴,导致陈婆熬粥时总烧不旺火,粥要么熬不熟,要么熬糊,浪费了好几锅糯米】
二、老糖粥试新味,陈婆重拾暖灶
林晚星蹲下身,拿起粗瓷碗里剩下的一点糖粥,尝了一口——米粒软糯,红糖的甜里带着桂花的香,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她拍了拍陈婆的手:“陈婆,您的糖粥还是那么好喝,没人来不是因为不好喝,是因为品类少、不方便带。咱们多熬几种粥,再搞点‘粥+点心’的套餐,装在保温盒里,肯定能让街坊回来!”
陈婆叹了口气:“可我只会熬红糖粥,也不知道怎么装才方便……”林晚星从包里拿出柳氏手记,翻到“古法养生粥谱”那一页:“陈婆,我教您!咱们按街坊的需求做几款粥,要是三天后能卖光,您就继续守着灶台;要是卖不完,我帮您找销路,让更多人知道您的老糖粥!”
陈婆眼里泛起光,攥着铜勺子的手紧了紧:“晚星姑娘,我听你的!”当天下午,林晚星陪着陈婆去巷尾的粮油铺买原料,又去干货店挑了莲子、百合,回来后两人围着老灶台忙起来,陈婆烧火熬粥,林晚星帮忙配食材、设计套餐,老灶台终于又升起了烟火,清甜的米香慢慢飘满了巷尾。
(一)经典红糖桂花粥·暖心甜粥款
- 适配场景:晨练老人、暖胃人群当早餐,甜润暖腹
- 基础原料:
- 主料:糯米500g(提前用清水泡6小时,泡至手指能捏碎米粒)、红糖80g(选用老红糖,甜度更纯)、干桂花10g(提前用温水泡10分钟,沥干水分)、红枣50g(去核后对半切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