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会议室内,灯火通明,空气仿佛都因激烈的思想碰撞而变得粘稠。韩俊峰省长在吴少华书记提出“产业升级”思路后,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以一种更具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姿态,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构想。
他环视在场的每一位常委,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少华同志,各位常委同志们,我们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边西省的产业家底和面临的现实。”韩俊峰开始梳理,“我们的传统支柱产业,**烟草、有色金属**,这大多是央企主导布局,产业链条相对固化,税收和产值大头在中央,地方政府能做的更多是优化环境和保障服务,大规模财政投入去扶持,边际效应很低,见效也慢。”
他话锋一转,指向新兴制造业:“我们近年来着力发展的**光伏和新能源电池**,这本身就是在全球最新技术浪潮下催生的产业,技术迭代极快,竞争已是红海,我们起步不算最早,优势并不明显,需要的是精准招商和优化生态,而非大水漫灌式的财政投入。”
“再看我们的特色产业,**生物医药**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新材料**依赖最新的生产工艺,这些确实有潜力,但普遍处于培育期,市场规模和带动效应有限。而**高原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我们这些年结合民生保障、乡村振兴投入了不少,但这类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对快速拉升经济增速的直接贡献度有限。”
他总结道:“如果我们把有限的、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继续主要投向这些方面,短期内,恐怕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们增速垫底的被动局面。”
这一番剖析,如同剥茧抽丝,将边西省产业投资的现实困境清晰地摆在众人面前,让在座的常委们不禁陷入深思。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韩俊峰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全国经济传导的规律来看,技术、资本、产业趋势,往往是从东部发达地区产生,然后传导到中部地区,最后才可能辐射到我们这样的西部边陲省份。如果我们只是被动等待,守着现有的家底修修补补,不去主动出击,那么我们的**发展增量在哪里?我们的后发优势又如何体现?”
他抛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随即掷地有声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同志们,我的构想就是,我们必须主动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寻找能够与我们省情深度契合、并能迅速做大的产业突破口!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电机产业正站在一个充满巨大机遇的历史转折点上!”
他展开论述,目光灼灼:“高效化、智能化、全球化已成为电机产业发展的核心趋势。从新能源汽车到工业机器人,从智能家电到高端装备,无一不需要高性能的电机作为‘心脏’!我掌握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电机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万亿元!这是一个正在高速膨胀的巨型蛋糕!”
他特别强调了边西省的独特优势,语气中带着自豪:“而且,大家要知道,制造高性能电机所必需的稀土永磁材料,其主要原料,绝大部分都是从我们边西省的土地下挖掘出来的!我们不能永远只满足于卖原材料!”
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政策设想:“我建议,我们边西省要立即研究出台一项硬核政策——‘原矿不出省,就地精炼’!我们边西省是西电东送的主力省份,电力资源富足,电价有比较优势,我们完全有能力、也必须在省内建设现代化的、环保达标的大型精炼基地,要求所有在边西开采的稀有金属矿产品,原则上必须在省内完成至少是初级或中级的精炼加工,提升附加值,把利润和税收更多地留在边西!”
“大家想想,”韩俊峰描绘着蓝图,“电机上游最核心、最关键的原材料供应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再去东部发达地区谈协同发展,底气就完全不同!他们有人才、有技术、有设计能力、有专利积累,可以专注于研发和品牌;我们边西省,就利用我们的材料优势、能源优势和潜在的成本优势,集中力量搞生产制造,把电机制造的产业基础打牢、产业链做长!”
他充满信心地展望:“一旦我们在电机制造领域站稳脚跟,形成集群效应,我们就等于拥有了进军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坚实跳板和产业基础!我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力,未来五年,我们完全有希望在传统产业之外,再打造出两个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韩俊峰这番发言,思路清晰,数据翔实,逻辑严密,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又有对未来的宏大构想,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一条看似可行且极具潜力的具体路径。在座的常委们,包括之前提出不同思路的吴少华书记,都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