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越近,王府里越发忙碌。太妃瞧着连日晴朗,积雪初融,园子里那几株老梅开得正好,便起了兴致,要在梅林设个小宴,邀几位亲近的宗室女眷和府里的“客人们”一同赏梅散心,也算是年前一场小聚。
帖子发下去,林晏清便知这又是一场“鸿门宴”。果不其然,到了那日,梅林旁的暖阁里,除了几位辈分高的老王妃,柳纤云、陈月瑶赫然在座,连许久未在王府露面的苏婉茹和贺兰筝也收到了邀请。四位美人,环肥燕瘦,各有风情,坐在一处,目光流转间,暗潮汹涌。
林晏清穿着一身藕荷色缠枝梅纹的袄裙,外罩银狐斗篷,打扮得既不失王妃身份,又清雅别致。她到时,阁内已是笑语喧阗。太妃见她来了,笑着招手让她坐到身边。
陈月瑶今日穿了一身娇嫩的鹅黄,衬得小脸愈发晶莹剔透。她正挽着太妃的手臂,指着窗外一株形态奇崛的绿萼梅,娇声道:“姑祖母您看那株,像不像一条欲飞的龙?我在江南都没见过品相这么好的绿萼呢!”
太妃被她逗得合不拢嘴:“就你眼尖!这株是煜儿前年特意从西山移来的,说是叫什么‘龙游’,难得你认得。”
柳纤云安静地坐在稍远些的绣墩上,手里捧着手炉,弱不胜衣,偶尔轻声附和两句,目光却时不时飘向暖阁入口,似乎在期待什么。
苏婉茹则与一位老王妃低声谈论着梅花品种与诗词典故,言辞得体,举止优雅,尽显才女风范。贺兰筝依旧是一身利落的骑射服打扮,只是外面罩了件锦缎披风,她有些不耐烦地听着女眷们闲话,目光锐利,偶尔扫过林晏清,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
林晏清只当没看见这些各异的目光,从容地与太妃和几位老王妃说着话,态度恭谨又不失亲切。
丫鬟们奉上热茶点心,其中便有林晏清捣鼓出来的“暖玉汤”和几样新制的梅花形状点心。陈月瑶尝了一口点心,立刻夸张地赞叹:“表嫂,这点心又好看又好吃!您是怎么想出来的?可比京城里‘一品斋’的师傅手艺还巧!”
她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让所有人都听见。苏婉茹闻言,也拈起一块,细细品尝后,微笑道:“郡主心思奇巧,这点心甜而不腻,带着梅花冷香,确实别致。只是这梅花形制,似乎与古谱上记载的‘梅花烙’略有不同,少了些古朴韵味。”
她这是明褒暗贬,暗示林晏清的东西上不得台面,缺乏古意。
林晏清还未答话,贺兰筝便嗤笑一声:“吃东西还讲究什么古意不古意,好吃不就完了?苏小姐就是规矩多。”她说着,自己拿起一块,三两口吃了下去,“嗯,是不错!比干巴巴的肉脯强!”
苏婉茹被贺兰筝一呛,脸色微僵,但碍于场合,不好发作,只得勉强笑了笑。
柳纤云细声细气地开口:“表嫂做的自然都是好的。只是……这点心似乎用了不少糖和油,吃多了怕是腻得很,也对身子无益。”她说着,还担忧地看了太妃一眼,“姑母年纪大了,饮食还是清淡些好。”
这话听着是关心太妃,实则又在给林晏清上眼药,暗示她只顾新奇,不顾长辈健康。
林晏清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温和:“柳妹妹考虑得是。这点心用的是上等蜂蜜和素油,分量也控制着,偶尔尝一两块不妨事的。母妃若觉得甜,多喝几口这‘暖玉汤’便好,里面加了红枣姜片,最是暖胃驱寒。”
太妃点点头,对林晏清投去赞许的目光:“安平有心了。”
第一轮唇枪舌剑,林晏清轻松化解。
这时,丫鬟们又端上一个托盘,里面是“手工小组”新做的梅花香囊,用的是林晏清设计的图样,里面填充了晒干的梅花瓣和少许药材,清香扑鼻,寓意也好,准备作为今日赏梅宴的小礼。
陈月瑶第一个拿起一个,爱不释手:“好香啊!表嫂,这也是您让人做的吗?真好看!”她说着,就要往腰间挂。
柳纤云也拿起一个,仔细看了看,忽然“咦”了一声,轻轻蹙起眉头,指着香囊一角细微的线头,怯生生道:“这里……好像有点没缝好?许是赶工匆忙了些。不过表嫂事务繁忙,一时疏忽也是有的。”
她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几人听见。几位老王妃的目光也落在那线头上。
林晏清看了一眼,那线头确实存在,但极其细微,若非柳纤云刻意指出,根本无人注意。她正欲开口,负责管理手工小组的管事嬷嬷恰好在一旁,闻言立刻上前,恭敬回道:“柳小姐眼力真好。这香囊是老婆子带着人亲手做的,因想着要赶在年节前多做些,许是有一两个检查不够仔细。请太妃、王妃恕罪,老婆子这就把有瑕疵的挑出来。”
管事嬷嬷态度恭谨,认错及时,反倒显得柳纤云有些吹毛求疵,小题大做。
太妃摆摆手:“一点小瑕疵,无妨。安平管着这么大王府,底下人偶尔出点小错也是难免,知道改过就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