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明李世安的出身问题。
让清文宗知道,李世安再有能力又怎么样?再有天大功劳又怎么样?
一个年纪轻轻,就已经封无可封的汉人,打压他才是正确的做法。
承认对方的功劳,
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此话一出,脑子一热就要给李世安大肆放权的清文宗,瞬间冷静下来。
即使是肃顺,也只能苦笑。
李世安的汉人身份,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他这个靠山也是无能为力。
当然,这个无能为力,不是真的没有办法,只是潜规则无法改变。
不仅如此,
就连一向欣赏李世安,但是保守固执的祁寯藻,因为清文宗要改变旧制,要大肆放权李世安,也改变了立场。
上前一步,
缓缓说道:“皇上,收复武昌乃众人之功,非一人之力可成。诸位将领皆有贡献,当论功行赏,不可偏废。”
祁寯藻虽然没有直接反对李世安当首功之臣,但此时发言,意思也是很明显,不赞同,其实已经是反对了。
这让刚刚有了激情,正准备支持李世安大干一场,准备让肃顺进行军事改革的清文宗,激情瞬间消失了大半。
沉默片刻,
清文宗微微皱眉,看向肃顺:“肃爱卿,这件事你怎么看?”
肃顺看着清文宗的激情消散,也是有些急了,只是他知道,自己最近与祁寯藻政见有些僵硬,不宜直接反对。
只能针对穆荫的话进行反驳,清了清嗓子,朗声道:“皇上,太宗皇帝早就说过,“满汉之人,均属一体”,”
“太宗皇帝早就宣称,满洲、蒙古、汉人,不分新旧,视之如一,无论满汉,皆为我大清子民,何分彼此?”
肃顺也是聪明人,他知道防汉这个潜规则实行了两百多年,不可能直接改变,他也不可能以个人看法反驳。
拉着清太宗皇帝下水,以太宗皇帝的话语为依据反驳,谁也无法指责。
事实也正如此,太宗皇帝的'古训'都出来了,僧王爷这些人只能闭嘴。
肃顺见状,知道自己又走对了,便继续说道:“绍圃有大功于朝廷,若因他是汉人而不赏,这才是真正的不公。”
“且他年纪轻轻,便有此作为,正说明我大庆帝国人才辈出,当加以重用,以激励更多的有志之士。”
随即又眼神不悦的看向穆荫,冷声说道:“这件事情,绍圃封爵之时,已有定论,穆大人现在又何必再提?”
“至于封无可封,大可不必担忧,圣恩如天,皇上随意一赏,便是臣子莫大的荣耀,既彰其功,更励其心。”
“绍圃现在需要的,不是皇上再封赏什么官职、爵位,而是认可与鼓励!”
“哪怕只是口头上的鼓励,这也是他努力的动力、方向,没有皇上的认可,绍圃与新军,只怕做事就会畏手畏脚…。”
“皇上,从绍圃的折子不难看出,他现在做事已经畏手畏脚了!”
肃顺表情严肃,“他这个新军,已经没有了先前桂军的战斗力…。”
不等他人反驳,也不等清文宗发问,肃顺扫视僧王爷、翁泰北等人,
提高声音道:“皇上,湖广新军不如桂军团练,这不是绍圃能力下降。”
“而是他心中有了太多的顾虑!”
“他年纪轻轻,本该是意气风发之人,本该是带着新军奋勇杀敌之人。”
“现在却做事畏首畏尾!”
“为何?”肃顺一边说着,一边来到僧王爷与翁泰北身边来回踱步。
“只因有了太多的顾虑,只因朝堂之上有了太多的掣肘、阻碍!”
“长毛反贼起兵至今,已有五年之久,朝廷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结果不仅没有剿灭,反而越发壮大,要不是绍圃与湘军崛起…。”
“只怕现在的天下…。”肃顺没敢把自己的牢骚说完,话题一转,“皇上,现在的局势,即使不说满汉一家人。”
“也应该考虑以汉制汉。”
肃顺说着,一脸鄙夷的看向僧王爷,“如果不重用绍圃这些汉臣,难道指望那些斗鸡遛狗的八旗烟枪兵?”
“或者指望某些只会吹嘘功劳,实际屡战屡败的满蒙王宫贵族?”
肃顺最后直接戳到了僧王爷的心头,因为李世安的出现,僧王爷虽然依旧顺利的追赶着捻军到处流窜。
但败多胜少。李世安给朝廷多赚的钱,也被他们这些人又消耗干净。
不仅如此,
因为李世安的出现。
原本全军覆没的太平天国北伐军,李开芳、黄益云这些骨干都还存在。
他们与捻军会合,给这个破烂不堪的朝廷,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所以,面对肃顺的指桑卖槐,僧王爷虽然脸色阴沉,但也无言以对。
肃顺话音刚落,怡亲王载垣也道:“皇上,微臣与李世安结交时间也不短了,深知他为人忠诚,能力出众。”
“若因身份和年龄而埋没他的功劳,实非明智之举。将士们为皇上、为朝廷尽忠,最在意的并不是封赏高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