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的雪后初晴总是格外澄澈,湛蓝的天空下,积雪覆盖的山峦泛着晶莹的光泽,营地旁的溪流解冻,潺潺水声顺着山道蜿蜒而下,为这片刚经历过战火的土地添了几分生机。沈砚秋站在营地中央的空地上,左臂虽仍悬着,却已能自如地转动身躯,他望着眼前往来忙碌的众人,眉头微蹙——战后的物资清点今日正式开始,这关乎着新商道开通的筹备进度,容不得半点差错。
“公子,清点的人手都到齐了。”阿罗憾大步走来,身后跟着十余名护卫与各部落的族老,每个人手中都拿着竹简与木炭,准备记录清点结果。罗衣也带着两个妇人,捧着一本泛黄的帐册,那是从高昌出发时便随身携带的物资明细,每一笔进出都记得清清楚楚。
“好。”沈砚秋点头,声音沉稳,“今日分三组清点:阿罗憾,你带护卫组,清点兵器、甲胄与防御器械,重点核对缴获的盗匪物资;罗衣,你带物资组,清点粮草、布匹、燃料与药材,务必查清现存数量与缺口;秦十三,你带记录组,汇总两组数据,整理成明细帐,标注出急需补充的物资。”
众人齐声应和,立刻分头行动。顾长风本想跟着罗衣去清点药材,却被沈砚秋拉住手腕:“你今日别太忙,跟着我巡查各组情况便好。昨日你为了熬制治冻伤的药膏,熬夜到三更,再这般劳累,身子该扛不住了。”
顾长风笑了笑,顺势应下:“也好,我陪你走走。正好看看粮草与燃料的存量,若是不够,还能想想办法从山民部落暂借些。”
两人并肩先走向营地西侧的兵器堆放处。这里整齐码放着各类兵器,有护卫们自带的长枪、长剑,也有从影沙盟盗匪处缴获的刀斧、弓箭。阿罗憾正蹲在地上,逐一清点弓箭的数量,见沈砚秋与顾长风走来,立刻起身禀报:“公子,目前咱们有长枪四十二柄、长剑五十七把、刀斧八十六把,缴获的弓箭有一百二十余副,箭矢三千余支。只是大部分箭矢的箭杆受潮,需要晾晒后才能使用。另外,甲胄只有三十余套,多是护卫们身上穿的,缴获的盗匪甲胄大多破损,难以再用。”
沈砚秋俯身拿起一支受潮的箭矢,箭杆上的木纹因受潮而发胀,确实无法使用。“让护卫们把完好的箭矢挑出来,受潮的搬到向阳处晾晒,破损的甲胄挑些能用的部件,让山民们帮忙修补,实在不能用的便熔了做铁器。”他叮嘱道,“另外,给各哨卡分拨兵器,每个哨卡至少配备十副弓箭、二十把刀斧,确保值守时的防御力量。”
顾长风在一旁补充:“还要留些轻便的短刀给巡逻队,他们在山道上行走,长枪不便携带,短刀更实用。”
阿罗憾一一记下,立刻安排护卫们分拣兵器,几个擅长木工的山民也闻讯赶来,拿着刨子与凿子,开始修补破损的甲胄与箭杆。阳光洒在兵器上,金属光泽与雪光交相辉映,原本冰冷的器械,竟也透着几分重整旗鼓的暖意。
离开兵器堆,两人又走向北侧的物资仓库。这是几顶特制的毡帐,地面铺着厚厚的干草与油布,用来防潮。罗衣正站在粮草堆前,让妇人用斗量着青稞与小麦,帐内弥漫着粮食的清香。“公子,顾先生。”罗衣见他们进来,立刻翻开帐册,“出发时带的粮草有青稞二十石、小麦十五石、干肉三千斤,经连日消耗与战事补给,现存青稞八石、小麦六石、干肉八百余斤。另外,从盗匪据点缴获的粮草有青稞五石、杂粮三石、干硬的面饼若干,勉强够营地众人支撑十日。”
沈砚秋的眉头蹙得更紧:“粮草缺口不小,新商道开通至少还要半个月,第一批商队的补给赶到需要更久,必须尽快补充。”
“我已经和呼衍烈长老商议过了。”罗衣道,“雪鹰部与巴图部的粮仓里还有些余粮,他们愿意暂借青稞十石、干肉五百斤,等商队补给到了再加倍归还。另外,石敢当长老说黑石部附近的山林里有不少野鹿与山兔,今日便会带族人去打猎,能补充些新鲜肉食。”
顾长风闻言点头:“这样便稳妥些。粮草储存要注意防潮,近日气温回升,积雪融化,粮草容易发霉,需多派几人轮流照看,每日通风晾晒。”罗衣应声记下,又引着两人查看布匹与燃料。
布匹堆放在帐内东侧,多是厚实的麻布与少量绸缎,主要用于制作御寒衣物与包扎伤口。“现存麻布三十余匹、绸缎五匹,缴获的盗匪布匹大多破旧,只能撕成布条用作绷带。”罗衣道,“山民们带来的皮毛还有二十余张,可用来缝制皮靴与披风,正好应对夜间的寒冷。”
燃料则堆在仓库外的空地上,有晒干的松木、牛粪饼与从盗匪处缴获的干草。“松木还有二十余捆,牛粪饼足够使用一个月,只是干草容易受潮,需要堆在高处,盖上油布。”阿罗憾随后赶来,补充道,“我已安排人在营地东侧开辟了一个柴薪堆放场,日后会定期让护卫与山民去山林里砍伐枯枝,确保燃料不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