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雪滩的冰川在春日阳光下泛着淡蓝的光泽,崖边的积雪虽未完全消融,却已露出成片的碎石滩。沈砚秋站在滩涂中央的空地上,看着眼前列队整齐的三十余名青壮,高声道:“今日起,天山雪线救援队正式成立!你们中有护卫,有山民,都是熟悉雪线地形、身手矫健之人。往后商队遇困、山民遇险,都要靠你们挺身而出!”
队列中的青壮们齐声应和,声音洪亮,震得崖边的冰棱微微颤动。阿罗憾手持一柄长枪,向前踏出一步:“属下与顾先生负责培训事宜!每日分为上午体能与技能训练,下午模拟救援演练,务必让各位都能熟练掌握冰川救援、雪崩搜救、悬崖施救的本事!”
顾长风背着药箱走上前,手中捧着几捆麻布与陶瓶:“我会教大家急救知识,包括冻伤处理、止血包扎、高原反应应急措施,救援时既要救人性命,也要保护好自己,避免无谓伤亡。”
培训首日,便从基础的体能与绳索技巧开始。阿罗憾将青壮们分成三组,在冰川旁的空地上设置了障碍——低矮的石墙、狭窄的木桥、倾斜的斜坡,模拟雪线常见的复杂地形。“雪线救援,体能是根基!”阿罗憾率先示范,纵身跃过石墙,踩着木桥快速奔跑,再沿着斜坡冲刺而上,动作干脆利落,“你们每人往返三次,半个时辰内完成!”
青壮们立刻行动起来。山民们自幼在山地间穿梭,身手灵活,过障碍时如履平地;护卫们则耐力十足,虽动作稍缓,却始终保持稳健。沈砚秋在一旁观战,时不时提醒道:“注意脚下碎石!雪线之上,一步踏空便可能坠入冰缝,务必集中注意力!”
正午休息时,顾长风将众人召集到一起,铺开麻布,摆上草药与绷带:“大家看,这是金疮药,用于外伤止血;这是冻伤膏,遇到冻僵的伤员,不可直接用火烤,需先用温水擦拭,再敷上药膏包扎……”他一边讲解,一边用木棍在地上画出人体穴位,“若遇昏迷伤员,可按压人中、合谷两穴,同时喂服温水,待其苏醒后再移至安全地带。”
山民巴图的儿子苏木也在队伍中,他年轻力壮,却对急救一窍不通,忍不住举手问道:“顾先生,若是遇到被雪崩埋住的人,该如何判断位置?总不能乱挖吧?”
顾长风笑着点头:“问得好!雪崩埋人后,黄金救援时间只有一个时辰。首先要观察雪面痕迹,若有衣物、兵器露出,便是埋人之处;其次可俯身听雪下动静,若有微弱呻吟或呼吸声,立刻标记;山民们常用的方法是用木棍敲击雪地,听回声变化,实心回声是硬雪,空心回声便是有缝隙,大概率藏着人。”一旁的巴图大叔补充道:“没错!咱们还可以放几只雪犬,它们嗅觉灵,能闻到人的气息,比人找得快!”
接下来几日,培训渐渐深入。阿罗憾教众人制作简易救援工具——将松木削成尖锐的撬棍,用于撬动冰块;用兽皮与麻绳缝制防滑鞋套,避免在冰面上打滑;将多根绳索编织成网,用于提拉被困人员。在冰川边缘的模拟冰缝旁,他亲自示范绳索下降技巧:“腰间系紧绳索,双手交替下放,脚蹬冰壁借力,到达冰缝底部后,先固定绳索,再施救伤员!”
有个名叫石敢的黑石部青壮,首次尝试下降时太过紧张,双手发抖,险些脱手。阿罗憾立刻收紧绳索,厉声提醒:“稳住!眼睛看前方冰壁,不要低头!脚蹬实了再松手上的力!”石敢深吸一口气,按阿罗憾所说调整动作,果然平稳下降到“冰缝”底部,上来时虽满头大汗,却满脸兴奋:“原来这么简单!之前只敢在平地上用绳索,现在终于敢下冰缝了!”
顾长风则在每次模拟演练后,加入急救环节。一次模拟雪崩搜救演练中,“伤员”被碎石压住腿部,假装失血昏迷。青壮们立刻围上来,有的清理碎石,有的按压止血,却因动作慌乱,碰得“伤员”痛呼。顾长风立刻上前制止:“先固定伤员身体!用石块垫在两侧,防止移动时加重伤势,再慢慢清理碎石,止血时要用绷带螺旋缠绕,力度适中,过紧会阻断血脉!”他亲自示范,动作轻柔却稳健,很快便完成包扎,“救援要快,但更要稳,慌乱只会耽误救治时机。”
沈砚秋则每日巡查各驿站,协调培训物资——从焉耆调来足够的麻绳与布匹,让罗衣赶制更多的防滑鞋套与绷带;让秦十三联系山民部落,借来五只训练有素的雪犬,加入搜救培训;又在融雪滩搭建了临时营地,供救援队员们住宿,确保培训期间的食宿与安全。
第七日午后,培训进入最终的综合模拟演练。阿罗憾与顾长风设定场景:一支商队在冰川路段遭遇小型雪崩,三名“伤员”被困,两人被埋在雪中,一人坠入冰缝,需要救援队伍在一个时辰内完成搜救与救治。
“出发!”阿罗憾一声令下,救援队员们立刻行动。搜救组带着雪犬冲向“雪崩”区域,雪犬们嗅着气味,很快在一处雪堆旁停下,狂吠不止。队员们立刻用撬棍小心挖掘,动作轻柔,生怕伤到雪下的“伤员”;另一组则带着绳索赶往冰缝,熟练地固定绳索,一人下降到缝底,将“伤员”用绳索网固定,众人合力提拉,很快便将“伤员”救上地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