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天山,雪线之上银装素裹,望雪驿站的毡顶覆着一层薄薄的积雪,在正午的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沈砚秋与顾长风并肩走在商道上,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的轻响,远处的驼铃声由远及近,一队满载着丝绸与瓷器的商队正缓缓朝着驿站驶来,领队的萨利掌柜远远便扬手喊道:“沈公子,顾先生!这批货要发往青湖绿洲,巴彦首领特意等着呢!”
两人驻足等候,看着商队的骆驼踏着积雪稳步前行,伙计们脸上带着从容的笑意——这与一年前初入雪线时的狼狈截然不同。那时商队连适应高海拔都困难,如今却能在雪线与草原间自如穿梭,驿站的补给、山民的向导、草原的护卫,早已织成一张安稳的保障网。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岁末,咱们在天山也待了整整一年了。”顾长风望着远处巍峨的雪峰,轻声感慨。他的手中握着一株干枯的雪莲,那是去年在雪线之巅采摘的,如今已被风干,作为这段旅程的纪念。
沈砚秋点头,目光扫过商道旁的标记——每隔百丈便有一根木杆,上面挂着红色的绸带,既是路标,也是暴风雪来临时的警示信号。“还记得419章那场暴风雪,咱们躲在临时搭建的雪洞里,连篝火都险些燃不起来,那时真不敢想,这条商道能有今日的模样。”他说着,抬手拂去鬓边的雪沫,“走,咱们去各个驿站看看,算是给这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
两人翻身上马,沿着商道朝着雪线深处走去。第一站是位于冰川边缘的“踏冰驿站”,这里曾是416章冰川裂缝遇险的地方,如今驿站旁搭建了稳固的木桥,桥边的石碑上刻着“险途变通途”五个字,旁边还有山民画师画的冰桥搭建场景。驿站的值守山民看到他们,立刻迎了上来,递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沈公子,顾先生,今年冬天雪虽大,却再没商队困在冰川里,咱们按456章定的预警机制,提前三天就知道暴风雪要来,都及时引导商队躲进驿站了。”
顾长风接过酥油茶,问道:“驿站的药材还够吗?有没有商队伙计冻伤?”值守山民笑着应道:“顾先生配的雪莲膏太管用了,备了足足十罐,只用到两罐。咱们还按您教的法子,在驿站里烧了羊粪火塘,暖和得很,没人冻伤。”
离开踏冰驿站,两人又前往“望峰驿站”——这里是426章雪崩救援的地点,如今山民们在山坡上种了成片的矮松,既能固雪防雪崩,又能作为燃料储备。驿站内,几名商队伙计正与山民一起晾晒皮毛,看到沈砚秋,立刻拿出一本账本:“沈公子,这是本月的贸易记录,草原的皮毛换了中原的农具,山民们用农具开垦了荒地,明年就能种些耐寒的作物了。”
沈砚秋翻看账本,脸上露出笑意:“487章说要让贸易多样化,现在看来,咱们做到了。不仅是丝绸、皮毛,农具、药材、粮食都成了贸易的主角,这才是商道真正的价值。”
午后,两人抵达雪线与草原交界的“迎雪驿站”,这里是罗衣负责的主驿站,此刻罗衣正带着学徒清点物资。看到他们,罗衣放下手中的账本:“沈公子,顾先生,刚收到青湖绿洲的消息,巴彦首领已经把草药共享库建好了,还派了人来学熬药的法子。”她指着墙角的麻袋,“这些是草原送来的奶干与肉干,要分给各个驿站当储备粮,还有中原运来的布匹,给山民与牧民的孩子们做冬衣。”
顾长风走到药架旁,查看药材的储备:“483章总结的高原医疗经验,各驿站都用上了吗?山民的草药师有没有学会辨识中原药材?”罗衣点头:“都用上了,上个月有个商队伙计得了风寒,用山民的麻黄根配中原的甘草,两副药就好了。草药师们还编了本《雪草原草药图谱》,三种文字对照,以后用药更方便了。”
夕阳西下时,两人回到望雪驿站,远远便看到议事帐前的空地上,孩子们正在雪地里玩耍。山民的孩子、草原的孩子、商队的孩子混在一起,堆着雪人,雪人身上插着中原的绸带、山民的经幡与草原的兽骨,格外别致。卓玛看到顾长风,立刻捧着一个木雕的小药箱跑过来:“顾先生,你看我做的药箱,以后我也要当医者,和你一样治病救人!”
巴图则拿着一张画,递给沈砚秋:“沈公子,这是我画的商道图,以后我要跟着商队,把商道修到更远的地方!”画纸上,歪歪扭扭的线条勾勒出雪线、草原与商队,虽然简陋,却透着满满的憧憬。
沈砚秋接过画,弯腰摸了摸巴图的头,顾长风则笑着接过卓玛的木雕药箱:“好啊,以后卓玛就是我的小徒弟,巴图就是商队的小向导。”
入夜,议事帐内燃起篝火,木昆长老、帖木儿首领、巴彦首领与萨利掌柜等人齐聚一堂,桌上摆着草原的烤肉、山民的青稞饼与中原的米酒,气氛热烈而温馨。木昆长老举起酒碗,朗声道:“今日是岁末,也是咱们开拓雪线商道一周年的日子,多亏了沈公子、顾先生与各位,咱们才有了今日的安稳日子!我提议,敬这条商道,敬彼此的情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