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裹挟着粗粝的沙砾,如同一头咆哮的巨兽,凶猛地抽打在平阳都城那裸露的夯土墙上。沉闷的撞击声中,土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仿佛是这座古老都城在为逝去的时代而悲叹
帝尧巨大的梓宫,静静地停放在最高的明堂深处。明堂内,沉水香浓烈的气息肆意弥漫,试图驱散空气中的阴霾,可那沉重与不安却像幽灵一般,紧紧缠绕,挥之不去。帝尧的时代,终究是落下了帷幕,留下的,绝非仅仅是身后的哀荣,而是一个千疮百孔、暗流涌动的天下。
年轻的舜,身着粗麻孝服,静静地站在明堂外的阶陛之上。孝服在风中猎猎作响,他的目光,越过宫墙,眺望着那灰蒙蒙的山河轮廓。风,毫不留情地将他的额发向后吹拂,露出了那双深邃而凝重的眼眸。此刻,他的眼神中,有对帝尧的敬重与哀思,更多的,则是对未来的忧虑与思索。
就在刚刚,舜从先帝的手中接过了象征最高权柄的玄圭。玄圭握在手里,却似一块沉甸甸、棱角锋利的寒冰,寒意顺着手臂,直沁心脾。那玄圭的每一道纹理,似乎都承载着无数的期望与责任,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耳边,仿佛还回荡着帝尧最后嘶哑的嘱托:“克勤于邦,协和万方……重、黎之乱,不可复蹈……”“重、黎之乱……”舜低声咀嚼着这个词,心头像被冰冷的针扎过。上古时期,重和黎两位掌管天地的重臣,本应各司其职,维护天地秩序,却因权责不明,争权夺利,最终搅得天翻地覆,民不聊生。那场灾难,给天下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至今仍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如今,历史的幽影,正浓重地投射在当下。
舜举目四望,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愈发沉重。本应是风调雨顺的盛世,可映入眼帘的,却是焦渴裂开的土地,纵横交错的裂缝,如同大地干涸的嘴唇,在无声地诉说着苦难;浑浊淤塞的河道,河水不再奔腾,散发着腐臭的气息,宛如一条条死去的巨蟒,横亘在大地上;散居各地、壁垒森严却各自为政的部族,他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时常发生冲突,使得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天下,更加混乱不堪。
而更让舜感到可怕的,是人心。经历了长久的动荡与纷争,人们的心中充满了猜忌、贪婪和恐惧。人与人之间,不再有真诚的信任,部族与部族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争夺。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重建秩序,谈何容易?
舜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试图让自己纷乱的心绪平静下来。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无比艰巨,但他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帝尧的信任,天下百姓的期盼,都让他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让这片山河重归安宁,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
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一众贤能,围聚在舜的身边。他们皆是帝尧后期被陆续举用的英才,每个人都怀着匡扶天下的抱负。然而此刻,尽管神情肃穆,眼底却难掩迷茫与一丝焦灼。
他们因尧的威望而聚拢在一起,本以为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可现实却如同一团乱麻。职责界限模糊不清,权力相互交叠,世袭贵族之间的明争暗斗更是让局面雪上加霜。许多事情不是陷入推诿的漩涡,就是在扯皮中停滞不前。众人虽有满腔热血,却不知该从何处发力。
身姿魁梧、皮肤黝黑的禹,眉宇间刻着深深的忧虑。他刚从天水泛滥之地巡视归来,长途的奔波和沉重的责任让他声音带着沉重的疲惫。只见他上前一步,拱手道:“摄政王,”他粗糙的手指指向西南天际,“您看那边。”
舜与众人顺着他的指向望去,远处的天空被一片翻滚的浓烟染成诡异的暗红色,好似一头巨兽的伤口在熊熊灼烧。那浓烟如恶魔的触手,不断地蔓延、翻滚,吞噬着天空原本的湛蓝。
“山火,”垂在一旁低声补充。这位以巧思闻名的工匠,衣袍下摆沾满了新鲜的草木灰烬。他皱着眉头,满脸无奈,“半月不到,已是第三起了。今春雨水奇少,天干物燥,一处星火便能燎原。救火者寥寥,皆因救火非本职,又无明令统属……”
禹大步上前,面色如铁,声音中满是悲愤:“舜帝,洛水之灾,实乃我部族之痛!洛水上游的堤坝,如今已成为祸端。下游五个村落,在那滔滔浊流中遭受灭顶之灾!牲畜被洪流卷走,连一丝踪迹都不曾留下;那装满粮食的粮仓,瞬间崩塌,谷粟被水冲得七零八落;百姓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也在片刻间化为废墟。”他说着,额角青筋暴起,拳头紧握,“我得知消息后,星夜兼程驰援。然而,等待我的不是对救灾的急切盼望,而是各部族长老之间的相互指责!上游筑坝之人,只为引水自保,全然不顾下游百姓的死活。下游村落的民众,早在坝体朽坏之时就曾向上官报告,可他们却不知道该报给‘有司’,还是报给管河渠的‘水正’。各方相互推诿,无人真正负责。”禹的声音因愤怒和痛心而颤抖,“最终导致如此惨祸,无人统领水脉河堤,无人统一调度。‘水正’只管自家部族的沟渠,大水一来,各自保命,竟然视他人的田地为泄洪之壑!职责不明,便是人命如草芥啊!”言罢,他重重地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无奈与悲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