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事让一步,大事别含糊
村里的闲言碎语就像田埂上的野草,今天张家说李家的菜种得密,明天李家嫌张家的鸡叫得早,要是揪着这些小事争对错,只会把日子搅得鸡飞狗跳。老周以前就爱跟人争口舌,有人说他种的玉米不如别家壮,他能跟人吵一下午,最后气坏了自己,庄稼也耽误了。后来老父亲劝他:“嘴皮子赢了有啥用?不如把心思放地里,收成好了才是真本事。” 从那以后,再有人说闲话,老周只笑一笑,该咋种地还咋种地,反而有人说 “老周大气,是个实在人”。
可遇到大事,就不能软着来。去年村里分灌溉的水,有人想多占一份,把水管往自家地里挪,老周没客气,直接找了村支书,按每家的地亩数重新分,一点没退让。别人见他这股子坚决劲,再也没人敢乱挪水管了。老周说:“小事让一步,是给人留面子;大事不让步,是守住自己的底线。两样都占着,别人才会既念你的好,又不敢随便惹你。”
2. 不懂别瞎嘚瑟,实在才招人待见
村里总有人爱 “半瓶子晃荡”,学了点种地的新法子,就到处跟人说 “我这招保准能让庄稼增产”,结果别人照着做,收成反而差了,最后落得 “装模作样” 的名声。王婶以前就犯过这错,听镇上的人说一种肥料好,自己都没试过,就拉着邻居一起买,结果肥料撒下去,菜叶子全黄了,邻居虽没明着怪她,却再也不跟她打听种地的事了。
老辈人常说 “宁可说自己不会,别硬说自己全会”,你要是真不懂,大大方方承认,没人会笑话你;可你不懂装懂,给了别人希望又让人失望,反而会招人嫌。村里的技术员小李就很实在,有人问他 “果树流胶咋治”,他要是没把握,就说 “我回去查下资料,明天告诉你”,从不瞎支招。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小李靠谱,有问题都愿意找他。小李说:“不懂不可怕,怕的是不懂装懂,最后把好事办砸了。”
3. 别让人觉得你太好说话
村里有句老话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要是总让人觉得你 “好说话”,今天有人找你借锄头不还,明天有人让你帮忙收麦子却不搭手,日子久了,你的好就成了理所当然,一旦你不愿帮了,别人还会怪你 “变小气了”。张婶以前就是这样,谁找她帮忙都应,结果自己家的活总干不完,有次她没帮邻居带孩子,邻居就说 “张婶以前挺热心的,现在咋这样了”,气得张婶好几天没睡好。
后来张婶听了老支书的话,学会了 “拒绝”,有人找她帮忙,她会先想 “我有空吗?我愿意帮吗?”,不愿意就说 “我家里还有活没干,实在腾不开手”。慢慢的,别人知道张婶有自己的规矩,也不敢随便麻烦她了。张婶说:“别把自己的好一股脑全给出去,得让别人知道,你的好不是白给的,这样才不会被人得寸进尺。”
4. 别忽冷忽热,待人得稳当
村里总有人 “情绪化”,心情好的时候,跟谁都能聊半天,还主动帮人递东西;心情差的时候,谁跟他说话都爱答不理,甚至还会说几句冲话。小李以前就是这样,有次他跟人合伙开小卖部,自己心情不好,顾客问他价格,他没好气地说 “自己看,没长眼吗”,顾客气得转身就走,合伙人也跟他闹了别扭。
老辈人常说 “待人得像老井里的水,别忽冷忽热”,谁都有心情差的时候,偶尔没笑脸别人能理解,但要是太极端,一会儿热一会儿冷,别人会觉得你不真诚,不愿跟你来往。老周待人就很稳,不管自己心情好不好,跟人说话都客客气气,别人找他帮忙,能帮就帮,不能帮就好好解释,所以村里的人都愿意跟老周打交道。老周说:“待人稳当点,别人才敢跟你交心,关系才能长久。”
5. 别总说别人的短处
村里的闲言碎语最伤人,要是总说别人的短处,今天说 “李家媳妇做饭难吃”,明天说 “张家儿子没出息”,时间长了,自己的心胸也会变得狭窄,说话时满是刻薄,没人愿意跟你聊天。王婶以前就爱说别人坏话,聚在一起聊天,三句话不离谁家的短处,后来大家都躲着她,怕自己的事也被她传得满城风雨。
可那些心胸开阔的人,从不说别人的坏话,反而总说别人的好。老支书就是这样,有人跟他说 “某某偷了地里的菜”,他会说 “说不定是人家弄错了,先问问再说”;有人跟他抱怨 “某某不帮忙”,他会说 “人家可能有自己的难处”。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老支书人好,愿意跟他掏心窝子。老支书说:“总说别人短处,就像往自己心里装钉子,既扎别人,也扎自己;多念别人的好,心里才会宽敞,朋友也会越来越多。”
6. 人多的时候别瞎叨叨
村里开会或者赶集聚在一起,总有人爱 “抢话头”,别人还没说完,他就插进去,一开口就停不下来,自以为大家都爱听,其实没几个人真往心里去,甚至有人觉得 “他太爱出风头,把别人的话都抢了”。小李以前就爱这样,村里开种植交流会,他抢着说自己的经验,说了半个多小时,别人想补充都插不上嘴,散会后有人说 “小李太能说,听着累得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