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分……我教了二十年物理,在全市统考这么难的卷子里,别说高一,就是高三的尖子生,能上280的都凤毛麟角!”物理组组长,那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失神地看着手里的卷子,那眼神,仿佛不是在看一份学生的答卷,而是在瞻仰一件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品。
“他的化学卷面,几乎没有涂改,逻辑链条清晰得可怕。尤其是最后那道有机推断大题,他用了两种方法进行验算,这……这根本不是学生的水准啊,这是出题人级别的思路呀!”化学老师的声音里充满了敬畏。
生物老师钱老师,此刻已经成了半个焦点中心。他拿着赵敏和林天那两份接近满分的生物试卷,激动得手都在抖,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好苗子……都是好苗子啊!我们班要出龙了!”
办公室里,老师们自发地分成了几个圈子,热烈地、激动地、难以置信地讨论着。话题的中心,无一例外,都是林天和赵敏,以及他们背后存在的年轻班主任——杨明宇。
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感觉吵闹,和这片热闹的场景不同的是刘峰,他此刻如坐针毡,他既恐惧于眼前的事实,又怀有一丝的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
同事们高亢的惊叹声,像一根根烧红的钢针,狠狠扎进他的耳朵,刺入他的大脑。每一个赞美的词,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他的脸上。
他所有的挣扎、所有的不甘、所有的自我安慰,在这两个堪称神迹的分数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那么可笑。
但,就在他即将被这股绝望的浪潮彻底淹没时,一丝不甘的、恶毒的念头,如同溺水者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从他混乱的心底猛地窜了出来。
“平均分!”他几乎是在心中咆哮出这三个字,“对!平均分!!”
“600多分的是学生自己聪明,和你教的有毛线关系,只有平均分才能看出一个班级的水平。”
这个念头让他浑身一颤,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双眼死死地盯向负责统计总分的区域。
“一两个天才有什么用?!”他像是要说服自己,声音嘶哑地对身边的人,也像是对自己说,“一个班五十多个人!他们两个加起来也就六百分!剩下的五十个人呢?14班那群烂泥,平均分能有三十分吗?把总分一平均,他们照样是差!照样是垃圾!”
他的声音有些歇斯底里,吸引了周围几个老师的注意。有人想反驳,但想了想又把话咽了回去。
确实,刘峰的话虽然难听,但并非没有道理。奇迹,如果只是个例,那叫天才的偶然。只有整个班级的脱胎换骨,才能称之为教育的胜利。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从那几份耀眼的“神卷”上移开,汇聚到了办公室中央,那个正对着电脑,负责录入和统计全年级成绩的年轻老师身上。
那里,才是这最终的审判台。
负责统计总分的是教务处派来的两位年轻老师,小张和小李。他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是一个巨大的Excel表格,密密麻麻的姓名和科目后面,一个个鲜红的分数正在被飞快地录入。键盘的“噼啪”声,在这一刻,成了办公室里最扣人心弦的节拍。
“好了,所有单科成绩都已经录入完毕。”小张老师长舒了一口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现在开始核对,然后计算总分和平均分。”
教导主任王海德不知何时已经站到了他们身后,表情严肃地推了推眼镜:“仔细点,一个数据都不能错。尤其是14班的,重点核查。”
他的话音不高,却让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所有人都知道,最终的谜底,即将揭晓。
杨明宇静静地站在窗边,从始至终没有走近那片喧嚣的中心。他只是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玻璃上倒映出他平静无波的脸庞。但他放在口袋里的手,却不自觉地微微收紧。他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的方法,但当最终的审判来临时,说不紧张,是假的。
“开始核对14班数据。”小李老师的声音响起。
刘峰像被施了定身法,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耳朵却竖得老高,不放过任何一个飘过来的音节。
“张伟,语文58,数学61,英语45……”小李老师一边念,一边移动着鼠标。
听到这个名字和分数,刘峰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一抹残忍的冷笑。张伟,那个四肢发达的体育生,他有印象,以前每次考试,总分都不超过一百五。现在看来,就算杨明宇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把一块石头点成金子。
“……理综165,文综160总分489。”
小李老师念完了张伟的总分。这个分数在全年级里毫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很低。但办公室里几个了解情况的老师,却齐齐发出了一声低低的惊呼。
“张伟的总分过五百了?”
“我记得他上次期中考试,理综才考了八十多分吧?这次翻了一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