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三年的二月,寒假的余威尚未完全消散,春寒料峭,但一中的校园里已经重新充满了喧嚣与活力。
张伟推着他那辆半旧的自行车在校门口熟练地捏下刹车。车轮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吱——”一声在清晨的空气中格外响亮。他像过去的无数个上学日一样,将车推进车棚锁好,然后背起那个磨得边角发亮的帆布书包准备汇入熙熙攘攘的人流。
然而,今天的一切似乎都有些不一样。
一股混杂着豆浆、油条和肉包子的香气从校门口的早餐店飘来,这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但当他习惯性地埋头向前走时,却敏锐地感觉到周围的空气似乎发生了一丝微妙的扭转。几道原本不应停留在他身上的视线此刻正清晰地黏附在他的后背上。
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用眼角的余光扫了过去。
是几个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正聚在一起,一边咬着包子,一边对着他的方向指指点点。张伟的心猛地一紧,几乎是本能地握紧了拳头,做好了迎接嘲讽的准备。在过去,这种场景的后续台词通常是——“看,那个四肢发达的傻大个”、“14班的体育生,考个试跟要他命一样”。
但这一次,他听到的却是压低了声音带着惊奇的议论。
“欸,就是他吧?上学期考试英语能及格的那个体育生……”
“好像是,听说他们班主任是个神人,硬是把他的成绩给拉上来了。”
“不止他一个,他们14班这次可牛逼了,听说平均分冲到年级中游了!”
议论声虽小,却像一根根细微的羽毛搔动着张伟的耳膜。他感到自己的脸颊有些发烫,那是一种混合着错愕、不自在以及一丝难以抑制的窃喜的复杂感觉。他没有回头,只是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些,但那挺直的脊梁却再也没有弯下去。
这种“不一样”的感觉在他踏入教学楼后变得愈发强烈。
走廊里回荡着学生们的脚步声和嬉笑打闹声。一个隔壁班的男生抱着一摞新发的作业本从他身边跑过,不小心撞了他一下。
“对不起对不起!”那男生连忙道歉。
“没事。”张伟瓮声瓮气地回答,正准备侧身让开。
那男生却在看清他的脸后,突然“啊”了一声,眼睛瞪得溜圆:“你、你是14班的张伟吧?我认识你,上次校运会篮球决赛最后那个传球太帅了!”
张伟愣住了。他没想到,除了“体育生”这个标签,竟然还有人能记住他在球场上的表现,并且不是因为他撞飞了谁,而是因为一个“传球”。
“还、还行吧。”他有些语无伦次地挠了挠头。
“什么还行啊,简直神了!听说你学习也进步特大,怎么做到的啊哥们?传授传授经验呗!”那男生一脸崇拜,仿佛在看一个偶像。
“就……就听我们杨老师的话呗。”张伟的回答朴实无华,但心中那股奇异的暖流却汹涌澎湃,几乎要从胸口溢出来。
他走进二楼的走廊,远远地就看到了14班的教室门口。富二代王昊正靠在门框上被几个外班的同学围着。与以往不同,这次他们不是在看王昊又换了什么新款球鞋,而是在七嘴八舌地打听着14班的“逆袭秘诀”。
“昊哥,你们班主任到底给你们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啊?”
“听说你们班那个林天,电脑做的程序直接被好几家电脑公司看上了?人家公司打算资助他?真的假的?”
王昊一改往日的张扬跋扈,此刻竟学着杨明宇的样子,故作高深地摆了摆手,用一种过来人的语气说道:“常规操作,常规操作而已。我们14班的潜力,你们是不会懂的。”那副得意洋洋的模样,让张伟忍不住想笑。
他看到赵敏也从走廊另一头走来,她依然是那副冷冰冰的表情,对周围的一切视若无睹。但张伟注意到,当几个女生从她身边经过,小声议论着“她就是那个生物考了年级第一的赵敏”时,赵敏的下巴不自觉地微微抬高了一分。
就连一向被视为“小透明”的陈静,在走进教室时,也有两个别班的女生主动和她打招呼,向她请教做笔记的心得。陈静虽然还是羞涩地低着头,快步走进了教室,但她那抓住书包背带的手指节不再因为紧张而发白。
整个一中,仿佛在一夜之间重新认识了高一(14)班。
这种被承认、被尊重、甚至被羡慕的感觉像一种微醺的酒意在每个14班学生的心头荡漾、发酵。
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第二节是数学。课堂上,学生们虽然不像上学期那样明目张胆地睡觉捣乱,但一股若有若无的浮躁气息却始终在空气中盘旋。好几个同学的眼神都有些飘忽,显然还沉浸在早上那“名人般”的待遇中。
终于,撑到了午饭时间。
食堂里人声鼎沸,蒸汽弥漫,各种饭菜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张伟端着餐盘,因为打球耽误了点时间,此刻排在了打饭队伍的长龙末尾。他看着前面黑压压的人头,无奈地叹了口气,胃里发出一阵抗议的轰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