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基地”项目研讨时间进入第三天。
最初那股头脑风暴式的狂热激情如同退潮的海水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直面现实时那粗糙而坚硬的触感。四个小组,几乎在同一时间都撞上了各自的“新秀墙”。
“不行!绝对不行!”王昊的声音在阶梯教室的一角响起,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林天,你这个‘诗人社交网络图’的初版设计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他指着林天在电脑上画出的一张由无数线条和节点构成的密密麻麻如同蜘蛛网般的草图,毫不客气地批判道:“这东西,除了你和上帝,谁能看懂?线条比我家的毛线团还乱!你要把这张图打在投影上,台下评委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叹,而是密集恐惧症发作!”
林天皱着眉头,扶了扶并不存在的眼镜,据理力争:“这是最符合逻辑拓扑的结构,每一个节点代表诗人,每一条连线代表赠诗关系,线的粗细代表……”
“我不管你什么扑不扑的!”王昊粗暴地打断他,“我只管用户体验!这东西,不直观!不好看!不酷!它就一文不值!”
这是典型的“程序员思维”与“产品经理思维”的第一次正面碰撞。林天追求的是内在逻辑的严谨与完美,而王昊追求的是外在呈现的冲击力与易懂性。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连一向善于和稀泥的李磊都插不上话。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隔壁“时空坐标”组传来。
“那个……王昊同学,或许……或许你可以看看我们这张图。”
说话的是宣传委员吴菲,她和赵海燕一起,将一张刚刚用铅笔画好的巨幅草图抬了过来。那是她们在陈静的指导下,绘制的“中华诗词历史坐标图”的初稿。
王昊和林天同时转过头去。只见那张图以清晰的时间轴为主干,不同的朝代用不同的色块区分,主要诗人的名字被设计成了大小不一的艺术字,点缀在相应的位置,旁边还预留了插入历史事件和代表作的空间。整张图虽然只是草稿,却布局清晰主次分明,充满了设计的美感。
王昊的眼睛瞬间就亮了:“对!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林天你看见没,这才叫‘可视化’!”
林天看着那张图也陷入了沉思。他那严谨的逻辑网络,如果能嫁接在这样清晰而美观的骨架上效果确实会天差地别。
“陈静同学,”他第一次主动地叫了陈静的名字,“你们这个坐标图的布局逻辑,能给我讲讲吗?我想……借鉴一下。”
陈静被他这突如其来的请教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但在两个组员的鼓励下,她还是小声条理清晰地解释起来:“我们……我们是按照历史的线性发展为主轴,将诗人按‘流派’和‘地域’进行纵向归类……这样,既能看到时间的传承,也能看到空间的分布……”
听着陈静的讲解,林天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立刻拉着陈静和吴菲,在自己的电脑上开始重新设计。吴菲负责提供美术布局建议,陈静负责提供历史逻辑支撑,而林天,则将这些感性的人文的元素转化为理性的可执行的程序代码。
一场差点爆发的“内部冲突”,意外地促成了“技术”与“人文”的第一次跨界融合。王昊得意地抱起双臂,看着眼前这奇妙的化学反应,露出了一个“产品经理”式的微笑。
另一边,“沙场兵魂”组也遇到了麻烦。
马飞的剧本初稿写出来了,文笔华丽,辞藻优美,充满了文学青年式的想象。但当他充满期待地将稿子交给张伟时,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这写的是啥玩意儿?”张伟挠着头,指着稿子上的一句,“‘当月光,那清冷的辉光,如水银般泻在将军冰冷的铠甲上,反射出战争残酷而唯美的诗意……’,马飞,你让我在台上说这个?我舌头都得打结!这也太肉麻了!”
“这是文学渲染!是意境!”马飞急了,他觉得自己的心血被一个“莽夫”无情地践踏了。
“我不管什么染不染的,这话说出来没劲!”张伟把稿子拍在桌上,“我要的是‘干’!是‘砰’!是‘杀’!是那种一听就让人想冲上去干架的感觉!你这个软绵绵的,像娘们唧唧的言情小说!”
“你……你这是侮辱文学!”
“你这是脱离群众!”
“编剧”和“主演”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两人差点就从“文斗”升级成“武斗”。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在旁边采访的“广厦仁心”组组员张玲玲,忽然插了一句嘴。
“那个,张伟同学,马飞同学,你们别吵。”她笑嘻嘻地说,“我刚才采访了好多同学,问他们最喜欢的边塞诗是什么。你们猜除了那些喊打喊杀的,还有一句诗被提到的次数特别多。”
“哪句?”两人异口同声地问。
张玲-玲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很轻柔的语气念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