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江城,大巴车在校门口稳稳停下。
当车门打开,路边小吃摊香气和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所有学生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周前他们从这里出发,吵吵闹闹,一周后他们回到这里,神情里带着掩不住的疲惫,但眼睛却更亮了。
校门口早已挤满了焦急等待的家长。
“哎哟我的宝贝儿子!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了?跟刚从煤窑里出来似的!”王昊的妈妈一看到自己儿子提着大葱拎着土豆的造型,差点当场气晕过去。
王昊却嘿嘿一笑,献宝似的把大葱往前一递:“妈,别看我这样,我可是满载而归!你看这葱,正宗山地货,晚上让张阿姨给我们整个葱爆牛肉,绝对够味儿!”
李芬看着那捆还沾着泥巴的大葱,嫌弃地往后退了一步,但看到儿子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嘴边的责备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相似的场景在每个家庭上演着。
父母们心疼地检查着孩子身上有没有被蚊子咬的包,有没有瘦了,而孩子们则兴奋地展示着自己收到的各种“土特产”,讲述着山里那些新奇又艰苦的经历。
杨明宇看着这幅热闹又温馨的画面没有上前打扰。他只是简单地和几位相熟的家长打了声招呼,然后宣布:“同学们,回家好好洗个澡,睡个好觉。暑假还有最后三天,后天上午,把最后一份暑假作业交到我办公室。解散!”
“最后一份作业?”
“不是吧杨老师,都这时候了还搞突然袭击?”
“作业是啥啊?”
学生们一片哀嚎。
杨明宇却只是神秘地笑了笑,转身挥了挥手潇洒地离去,留下了一群面面相觑的学生和家长。
两天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地前来上交他们的最后一份暑假作业。
这份作业的要求很简单,甚至有些敷衍:写一篇关于这次支教的感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杨明宇坐在办公桌前一份一份地翻阅着。
大部分学生的感想都写得中规中矩。他们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看到的贫困,抒发了对山区孩子的同情,并表达了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的决心。字里行间都透着真诚。
张伟的感想写得像一篇流水账,但结尾处的一句话却让杨明宇忍俊不禁。他写道:“……我觉得,那里的核桃肯定比我们这儿的有营养,因为我回来后,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变聪明了一点点。就是不知道,这聪明劲儿能不能撑到高考。”
王昊则交上来一篇名为《论贫困地区土特产的市场化运作与品牌打造的可行性分析》的“论文”。虽然观点还很幼稚,但他已经开始尝试用商业的眼光去思考如何真正地帮助那些山里人造血,而不仅仅是输血。
杨明宇看着这些风格各异的答卷,欣慰地点着头。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
门被推开一条缝,陈静的小脑袋探了进来。
“杨老师,我……我来交作业。”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进来吧。”杨明宇笑着招呼她。
陈静走了进来,但她的手里却没有拿着那种薄薄的几页稿纸,而是抱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老师,我的感想有点长,都写在这里面了。”她将笔记本轻轻地放在杨明宇的桌上,脸颊微微泛红。
杨明宇有些好奇地拿起笔记本。
他翻开了第一页。
标题是:《我的七天,与另一个世界》。
杨明宇没有急着往下看,而是抬头看了看陈静:“写了很久吧?”
陈静点了点头,小声说:“从山里回来的那天晚上我就开始写了。一动笔就有点停不下来。所以……就写成这样了。”
杨明宇示意她坐下,然后他戴上眼镜开始认真地阅读这本特殊的“日记”。
日记的第一篇记录的是出发时的心情。
“七月二十日,晴。今天,我们出发了。大巴车像一个移动的罐头,塞满了同学们的喧闹和对未知的期待。说实话,我有点害怕。我害怕陌生的环境,害怕和那么多人睡在一个房间,更害怕自己笨手笨脚,什么都做不好。杨老师说,这是一次让我们‘成人’的旅行。可我,真的能长大吗?”
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女的敏感和不安。
杨明宇继续往下翻。
“七月二十一日,阴转大雨。我见到了那所小学,比我想象的还要……破败。泥土的墙,漏雨的房顶,还有孩子们那一张张黝黑却明亮的脸庞。晚上,我们睡在地铺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和风声,有几个女生都哭了。我也想哭,但我忍住了。我想起了赵敏,想起了她以前跟我说过的那些事。我忽然觉得,自己以前为了一点小事就难过得要死,真是太矫情了。”
看到这里,杨明宇的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趟旅程已经开始在这个内向女孩的心里,种下了“换位思考”的种子。
日记的中间部分,详细地记录了第一堂课的“滑铁卢”,也记录了他们是如何调整课程,如何与山里的孩子们慢慢熟悉起来的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