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野站在东野镇码头,这里是最靠近东望城的地方。他静静地凝视着远处的船只维修区,那里一片繁忙景象。一群海员正忙碌地工作着,他们有的在检查桅杆的损坏情况,有的在搬运工具和材料,还有的在爬上爬下,对桅杆进行维修。
现在,英国佬的舰队变得非常难对付,线膛炮,蒸汽机和燃烧弹给牛野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虽然,牛野依靠40倍径的炮身能在远距离,获得更高的射击精准度,但英国佬的舰炮太多,他们使用超远距离的区域性射击就能对马祖军造成巨大的伤害。
特别是臼炮,那东西看上去没有准头,可一旦数量多了,就有可能命中船只,臼炮的炮弹很重,往往带有爆炸弹头的臼炮炮弹,是以高抛弹道攻击,会直接砸穿甲板,在船舱内部爆炸。
为了雨儿他们的安全,牛野现在已经让他们留在这个只有十五万人口的东野镇,等待大舰队的抵达。
雨儿此刻就站在牛野身边,她已经十八岁了,穿着一身灰色的工程兵军装,长筒皮靴和束腰皮带,身材亭亭玉立。
可能是营养一直很好,这小丫头居然和牛野只差了半个头而已,已经不再是那个十岁的小尾巴了。
“你还要出发?”,雨儿的眉头紧皱。
牛野点点头,“我们必须给英国佬一些海上的压力。”
雨儿却摇头说道:“英国人的战列舰在水线部分都安装了钢铁护板,炮口也用钢板做了防护,虽然我们的炮打的更远,但这三天我们也只是点燃了五条英国战舰,自己还损失了两条最好的军舰。这,得不偿失!”
牛野看向日光下的小丫头,第一次发现她长大了。
再次移开视线,看向身后的东野城,轻声说道:“我们是打给这个国家的人民看的,他们的海军在集结,在奋勇战斗!”
此时,远处的灯塔上有钟声回荡,十条从铁矿港跟着他们出发的十条千吨级十四炮快速运输舰已经抵达东野港外海,船帆正在伸出海面。
牛野笑了。
这些船只有14门18磅线膛炮,但这却是第一批抵达的增援部队,最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大量炮弹和船舶维修工,这一次牛野他们的大炮,可以放开来进行炮击。
此时有官员匆匆跑来,高声大喊:“东望城有人来了,东望城有人来了!”
牛野和雨儿转身就朝着官员跑去,三人赶去城里。
十名东望城的武装牧民,每人带着三匹战马穿越荒漠,沿着部落民指引的小道,用了七天跑过两百五十公里终于抵达了东野城的郊外。
他们带来了东望城的消息,他们还在生产和战斗,十万民兵用十八层壕沟死死守卫着东望城。
牛野向东野城下达了命令,“派出五百人,带上五百战马和大量生活物资,每五十里一个据点,沿途换人换马,我们在东望城和东野城之间,先建立起一个八百里加急情报驿站。”
牧民们表示,如果再次返回他们不需要走冤枉路,只需要五天时间。这就意味着,五天后两个城市之间将建立起当天就能传递战报的系统。
同时,牛野让返回东望城的人给东望城带去消息,让他们派人去悉尼城看看是不是能建立起东望到悉尼的驿站系统。
牛野拿出地图,他突然又
有了一个想法,沿海所有的据点之间,在战时都应该建立路上驿站系统,这样在战时即可以在将情报快速传递,也能够快速增援物资和人员。
他再次下令,东野城向下一个东岸城市派出人员沿途建立驿站,让下一个城市也向后继续延伸驿站,将整个驿站系统快速延伸到铁矿港去。
五十里驿站之间,三名骑手全都用两匹马轮换骑行,可避免单马体力透支,全程能维持约20-25公里/小时的高速(战马短途冲刺速度可达30-40公里/小时,一个轮换骑行可平衡速度与耐力,获得稳定高速)。
每一组只负责五十里高速传递,白天能用最高速度,而夜晚只能有一半的速度。每50里(25公里)换人换马、全程不休息,可规避人马疲劳,实现24小时连续行进,一天极限能跑 360公里。
从东望城到铁矿港从地图上看来,沿着大海的定居点大约有五千公里,十四天能抵达铁矿港,而且受海上天气的影响比海船小的多。
他签发军令,命令各个城市在收到军令后立刻延伸战时驿站系统,环绕整个澳洲沿海据点,同一份情报陆路和海路同时运送。
这个计划后来被各个沿海城市做了调整,建立了一种更为高效的结构,他们在内陆共建某些据点,然后从这些据点分发情报,将十四天的时间压缩成了十天。
谁能想到?这条为了追求情报最快送达各个城市的战时驿站体系,最后会变成环澳洲铁路系统的规划路线图?
而且很多驿站直接就建立在内地的部落营地减少了建造的时间,也加强了很多部落和沿海城市的经济联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