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抵达居庸关的消息很快流传开来。
这个消息让当地百姓震惊不已。
他是大秦的太子,贵为万人之上,身份何其尊崇。
这样一位贵人,竟然亲临边关。
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更让人震撼的,是居庸关外那座由人头堆成的京观!
参与迎接扶苏的将士早已将途中所见传遍四方。大家都知道,扶苏在前来途中,亲手歼灭了两千名越境劫掠的匈奴骑兵,而秦军无一伤亡!
这消息听起来匪夷所思,却真实发生过。至少那座用匈奴人头堆积而成的京观,就实实在在地摆在众人眼前!
此前就有传言,说扶苏此行边关,是为震慑匈奴而来。
而扶苏并未多言。
他只用那一座京观,作为对所有人最好的回应。
“太子殿下英武!”
“身为太子却亲临边疆,可见王上已下定决心铲除匈奴!”
“这么多年,朝廷终于要对那些匈奴贼动手了!王上万岁!”
“不灭匈奴,大秦难有安宁之日。”
街头巷尾都在议论。
尤其是青阳村几位幸存者的亲身讲述,使扶苏的军队仿佛成了天兵降临。
在那些百姓口中,匈奴骑兵在扶苏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有人心中都燃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希望。
扶苏的到来,让他们第一次觉得,彻底剿灭匈奴并非妄想。
扶苏进入居庸关后,发现这座边关城镇比他预想的要繁荣许多。
居庸关内人口超过十万,这数字相当可观。要知道,咸阳城作为国都,人口也不过三十多万。
一座边关小城能有如此规模,全赖蒙武多年苦心经营。
如今边境的百姓大多被迁至各关附近生活,这是抵御匈奴侵袭最有效的办法。
但仍有部分村落不愿搬迁,依旧坚守故土。
也因此,时常传来某村遭袭、被洗劫一空的消息。
边境线如此辽阔,即使驻扎三十万大军,也无法面面俱到。
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唯有两个选择:
要么修筑完整的长城,绵延整个边境;
要么彻底铲除匈奴,使边境再无边患之忧。
蒙武平时居住在军营之中。
虽然城中有他的将军府,但他极少回去,几乎都与士兵同吃同住。
从这一点,便能看出这位名将的操守与精神。
今日扶苏到来,蒙武亲自将他迎入府中,设宴款待。
“边境物资紧缺,没有什么像样的茶水,请殿下见谅。”
蒙武命人给扶苏端上茶来,面带歉意地说道。
居庸关虽有人口,却因地处边陲,补给艰难,茶水这类精细之物自然稀缺。
扶苏身后的蒙毅悄悄咽了口唾沫。
这一路奔波,早已口干舌燥。可如今能入座饮茶的,只有扶苏与蒙武二人,他只能站在一旁忍着干渴。
“若是无意于此,孤又何必亲自前来。”
扶苏淡然一笑,端起茶盏轻啜一口,随即向蒙武问道:“大将军,方才听你下令加强关内防务,是何缘故?”
他刚抵达时,便听见蒙武吩咐蒙加强戒备,密切注意匈奴动向。
此事让他颇感疑惑。
是否与他不久前斩杀两千匈奴骑兵有关?
没想到,他的猜测并未偏差。
蒙武答道:“秋末时节,匈奴常有小股部队越境劫掠,人数多为数百至千人。”
“而您此次遭遇的却是两千骑兵,如此规模,应是匈奴王庭中有身份的贵族亲自带兵。”
“青阳村靠近休屠王部,其部中三王子喜好越境侵扰,殿下所遇,极有可能便是此人所率之军。”
蒙武不愧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仅凭扶苏所述匈奴人数,便推断出不少线索。
扶苏闻言皱眉,问道:“大将军是说,匈奴因此会举兵来犯?他们竟敢主动进攻?”
他对此颇感惊讶。
秦国虽未主动深入草原,但并非畏惧匈奴,而是难以追踪其行踪。
若匈奴真敢来攻居庸关,必遭重创无疑。毕竟匈奴虽骑射强悍,却不善攻城。
还未等蒙武作答,蒙恬已冷声开口:“匈奴两部王庭正军二十万,奴隶却多达四十余万,他们养不起这么多奴隶。”
“每年秋冬,匈奴便驱使奴隶南下作战,借机减少消耗。”
他言语中充满愤恨。
对匈奴而言,这些奴隶不过是负担,死了也不足惜。可对秦军来说,每损失一名将士,都是难以弥补的伤痛。
即便能以三十名奴隶换取一名士卒性命,他也觉得得不偿失。
“殿下此次杀了休屠王最宠爱的三王子,恐怕匈奴又要以此为由,对我居庸关发起新一轮攻势。”
蒙武沉重地点了点头。
每次匈奴来犯,居庸关守军皆有不小伤亡。
而匈奴一方,损失的不过是些奴隶。
他们深知,寒冬将至,这些奴隶本就难以活命,不如用来与秦军搏杀。
只要许诺奴隶从城墙上活着回来便可获得自由,便有无数人奋不顾身地冲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