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庆满脸不屑,言语间满是轻敌之意。
然而话音未落,杨业便皱起眉头,严厉地训斥道:“你这性子,什么时候才能稳重一些?”
“秦军虽不及我大宋,但也是五国之一,兵强将勇,岂能轻敌?”
被父亲一顿责备,杨延庆顿时低头不语,不敢再出声。
旁边的几个兄弟见状,忍不住暗自偷笑。
“夫君,眼下还是先考虑出征之事吧。”
“这次出征,你带上除老七外的六个儿子便是。”
佘太君开口劝说道。
杨延嗣正笑着偷听,一听这话,立刻急了。
“大哥他们都能去,为何偏偏不能带我?”
“我也要上战场,和父亲、大哥他们并肩作战!”
他一脸不满地嚷道。
“你呀,还小,战场上不是闹着玩的。”
“等六哥回来,带你打猎去。”
杨延昭一把按住他的头,笑着说道。
“我要去!你别拦我……”
杨延嗣脸涨得通红,奋力挣扎,但终究挣不开。
看着几个儿子打闹,杨业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但眼中却藏着深深的忧虑。
这一战……恐怕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朝廷已正式下达对杨业的任命,此事已成定局,无人能够更改。
兵权交接迅速完成,杨业正式出任平西大元帅。
兵权到手后,他立刻开始整顿军队。
这次出征,他决定带上七个儿子,全部随军参战,其中年纪最小的杨延嗣也不例外。
一家父子八人齐赴战场,誓抗秦国,这一消息在京中迅速传开,引发热议。
“杨家将门英勇,满门忠烈,父子同上战场,实为我大宋之光!”
“杨老将军年过六旬仍亲自领兵,这般忠心报国,令人敬佩。”
“小小秦国,竟也敢挑衅我大宋,真是自不量力!”
“听说杨家七郎才十七岁,如此年纪就随军出征,真不愧是将门虎子。”
“杨家一门忠武,难怪深受皇恩。”
“秦国不过是蛮夷之地,妄图侵犯我大宋疆土,定是自取灭亡!”
“此战必胜!我大宋必胜!”
……
汴京城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谈论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
百姓们无一例外地充满信心。
在他们看来,大宋国力强盛,兵力雄厚,远胜秦国。
而对手,不过是个偏远小国,如何能与他们抗衡?
更何况这次出征的是名将杨业,更是让人心中踏实无比。
汴京城的街道宽阔平整。
一辆黑色马车缓缓行驶在街心。
车厢内。
佘太君轻轻掀开车帘,听着街边百姓的议论,眉头紧锁。
“夫人,您脸色不太好,是不舒服吗?”
同车的侍女察觉她神情忧虑,轻声问道。
今日她们本是要前往青龙寺礼佛祈福的,可她发现佘太君心神不宁,便有些担心。
佘太君收回视线,轻轻摇头:“没什么,只是放心不下大郎他们。”
“这一次他们兄弟全都随军出征,对手是秦国的三大名将,这场仗恐怕不容易。”
她最担心的,就是这一战凶险难料。
虽说大宋国力强盛,但秦国以铁血强军闻名。
这次倾全国之力而来,大宋虽有望取胜,代价恐怕不小。
而杨家军将直面敌军主力,风险尤甚。
侍女轻声安慰:“夫人别太担心,老爷和少爷们一定会平安归来。我们今天去寺庙里多求几柱香,保佑他们旗开得胜。”
佘太君轻叹一声,没有再说什么,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流动的街景。
忽然,她的目光停在了一处小摊上。
那是一家卦摊,桌上放着惊堂木、纸笔,看上去颇为简陋。
摊前立着一根长竿,上面挂着一面白布,上书一个“卦”字,在风中微微摇晃。
算卦的是一位身着粗麻衣的老者,因无人问津,正靠在桌后小憩。
这不过是个寻常的算命摊,却让佘太君心头一震,脱口而出:“停轿!”
马车缓缓停下。
佘太君拄着龙头拐杖走下马车,在侍女搀扶下慢慢走到摊前。
侍女见那算命先生正趴在桌上打盹,刚要上前叫醒,却被佘太君轻轻拦住。二人便在小凳上静静等候。
许久,那先生才懒洋洋地睁开眼。
他抬眼看了佘太君主仆一眼,打着哈欠说:“算一卦,一百两银子,不讲价。”
“一百两?你这是明抢啊!”
侍女吃了一惊,气呼呼地瞪了先生一眼,拉起佘太君就走:“夫人,我们别理他,难怪这儿没人,原来是专门骗钱的。”
在汴京这样富庶之地,寻常百姓一家三口一年的花销也不过十两银子。
这张口就要一百两,不是骗人又是做什么?
“先生的卦金……是不是太高了些?”
佘太君却未动怒,只是皱眉问道。
换作平时,她定会拂袖而去;但今日心中莫名有种预感,这一卦若不问,日后恐怕会懊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