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国,长安。
消息传至此地时,街头巷尾已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秦国开了凌云阁,只要有能力,布衣也能封侯。”
“我表兄昨日已动身,说要去咸阳试试。”
茶楼酒肆间,青年人眼中闪着光。他们读诗书,却难入仕途;有抱负,却无出路。如今有人敞开大门,许以未来——谁又能真正坐得住?
城东书院里,几名学子围坐案前,纸上写着同一句话: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笔锋凌厉,墨迹未干。
刘彻得知凌云阁之事,怒不可遏,在朝堂之上拍案而起,脸色铁青。
“一个区区秦国,竟敢如此张扬!”
“扬言要取天下州郡?难道我大汉是泥塑木雕不成?”
他一把将密报掷于地,双目含怒,声震殿宇。
自那消息传出,绣衣使者暗中追查,已有数千名士子悄然离境,奔赴秦土。其中不乏饱读诗书、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
听闻秦国广设学堂,急需贤人教化百姓、启蒙童蒙,那些心怀“有教无类”之志的儒者,纷纷跋山涉水,远赴咸阳。
这些人并非庸碌之辈,亦非空谈礼法的腐儒,而是真正通经致用、品行端方的读书人。他们的离去,如同江河倒流,令汉室文脉为之动摇。
可朝廷又能如何?总不能派人把他们锁在家中。
人才如潮水般外涌,刘彻心中如刀割,恨不能将扶苏碎尸万段。
满殿文武噤若寒蝉,无人敢言。
许久之后,刘彻咬牙切齿下令:“即刻起,驱逐境内所有秦人!断绝一切往来商旅!”
这是他唯一能做的反击。
另一边,秦国科举如火如荼之际,唐国也迎来了春闱之期。
院试年年举行,乡试三年一度,称作秋闱;会试则紧接其后,于次年春日开考,故名春闱。殿试通常在会试放榜后十日内举行,三项大考接连不断,紧凑异常。
这一年,便被天下学子唤作“大比之年”。
今岁正是大唐士子命运转折之时,无数读书人从四面八方涌向长安,只为搏一个金榜题名的机会。
昔日困顿何足道,
今朝放榜梦无边。
快马扬鞭随风去,
一日看遍帝都春。
短短四句诗,写尽少年意气与毕生所求。谁不盼着在会试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步入庙堂?这不只是梦想,更是无数寒窗苦读的归宿。
长安本就车水马龙,因春闱将至,更是人声鼎沸。客栈爆满,酒楼喧嚣,街头巷尾皆是身着襕衫的年轻学子。
青楼画舫生意兴隆,老板们喜上眉梢。这些赶考的书生,哪个不是带着盘缠?又哪个不爱诗酒风月?呼朋引伴、饮酒赋诗乃是常事。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房中秉烛夜读,不敢懈怠,只待那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
“怀英,别总闷在屋里了。”
“赏碧阁新来了几位清丽女子,还有一位精通小调的花魁,咱们一起去开开眼界,我来付钱!”
一名学子站在门外,笑着朝屋内喊道。
“青楼那种地方,我向来不感兴趣,你们尽管去便是。”
他轻笑一声,语气平淡却坚定。
“你也该静下心了,明日便是会试。”
话未说完,那士子已撇了撇嘴,满脸不屑。
“够了够了,功名于我如浮云。你是奔着金榜题名来的,我嘛,不过是来长安走一遭,图个痛快。”
撂下这话,那人头也不回地走了,招呼上几个同窗便出了门,笑声渐行渐远。
屋内,狄仁杰望着空荡的门口,嘴角微扬,似笑非笑。
心中却泛起一丝荒唐之感。
那个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人,竟说对科举毫无兴趣?谁听了都会摇头不信。可狄仁杰知道孟郊,也明白他为何如此。
孟郊数次赴考,屡试不第,终是心灰意冷。如今不再执着于仕途,反倒将李白奉为心中楷模。
只因李白才冠天下,却未曾低头应试,还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般傲然诗句,令无数文人倾倒。
可世人不知,李白并非不愿考取功名,而是出身牵连,无法登科。
可这遗憾却被后人美化成风流洒脱,成了仰望的姿态。
想到此处,狄仁杰轻轻一叹。
这已是他的第二次春闱。上回本有把握,偏偏考前病倒,只得落榜而归。
这一遭,命运又会如何?
他甩了甩头,将杂念驱散,伸手欲关门继续温书。
恰在此时,一名身着白袍的少年抱着一叠典籍走过门前。
一本册子悄然滑落,跌在青石阶上,发出轻微声响。
少年并未察觉,依旧前行。
“兄台留步,你的书掉了。”
狄仁杰俯身拾起,扬声唤道。
少年回头,面容映入眼帘的一瞬,狄仁杰心头猛地一震。
那是一张极清俊的脸,眉目如画,肌肤胜雪,竟似月光凝成。
比许多女子更添几分灵秀,却又不失少年英气。
他迅速垂下眼帘,心底暗责自己失态。
怎会对一个男子生出这般感慨?
但……的确太好看了。
少年缓步折返,接过书籍,微微颔首:“多谢。”
声音清亮中带着些许稚嫩,像山涧流水敲过玉石。
喜欢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秦:扶苏他开挂杀疯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