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距汴京,只剩一日路程。
风雨将至。
赵构的家眷、皇子皇女等一众亲族,已被悄然送往城外安置。
朝廷随即向汴京城内宣告:四十万秦军正逼近都城,并公开招募兵员。
消息一经传出,全城哗然。
四十万大军压境?
几乎无人相信这是事实。
若非出自朝廷明文布告,百姓只会当作荒诞流言。
惊愕之后,恐惧如潮水般蔓延开来。
汴梁已太平久矣,战火从未触及此地。
如今刀兵将至,城池危在旦夕,人心如何能安?
“四十万敌军!凭何抵挡?”
“边关将士何在?竟让敌军直逼京师!”
“必须马上离开这里!”
“早被封了城门,谁都出不去。”
“难道只能束手待毙?”
“天子尚且不走,我们怕什么?官文说守住月余,援军即到。”
“抚恤加倍,子孙可入仕途……我愿从军,誓守此城!”
“这可如何是好……”
城中士人与庶民百态纷呈。
有人惶惶不可终日,有人沉郁不语,亦有青年热血涌动,挺身而出。
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一战关乎国运存亡。
而赵构选择留下,成为这座城最后的支柱。
倘若他先行离去,满城军民必将溃散。
于是退役老兵纷纷归队,上万青壮编入行伍。
整座汴梁开始为生死之战做准备。
与此同时,扶苏统率的四十万大军正疾速推进。
自踏入宋境以来,势如狂飙扫落叶,未遇强力阻击。
六日内连下十三城,兵锋无损,气势愈盛。
此刻,大军已临近汴京。
那步看似诡异的“屠龙”之策,终于显露其真正杀机。
时值深秋,风劲气寒。
今日天色灰暗,冷风穿甲透骨,吹得旌旗猎猎作响。
远空乌云翻涌,层层叠叠如山崩海压,天地间弥漫着大战前的肃杀。
巍峨城墙之上,士兵列阵而立。
无人观望天象,无人顾及寒风。
他们只盯着远方地平线,手握兵器,指节发白。
不久,天边出现一线黑影。
继而扩展为一片,如同墨染长河,横贯视野尽头。
那是一支披甲执锐的大军,颜色与乌云同调,似自苍穹倾泻而下,直扑汴梁!
他们行进如雷,压迫感席卷而来。
仿佛乌云本身化作了军队,要将整座城吞没于黑暗之中。
黑色的“秦”字大旗在风中猎猎翻卷,金线绣成的纹路如同流动的火焰。身穿重铠的士卒列阵前行,脚步如雷,整片大地都在震颤。
这是秦国的虎狼之师。
四十万甲兵如墨云压境,又似天罚降临,挟着雷霆之势逼近中原腹地。
汴梁城头,赵构立于高台,身旁文武肃立。他凝视远处那支黑压压的大军,眉宇间阴云密布。
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庙堂上的言辞,而是铁蹄踏出的回响。
他曾以为大宋禁军已称雄天下,可眼前的这支军队,却将“雄壮”二字彻底改写。
那股扑面而来的杀意,即便隔空相望也令人呼吸凝滞,仿佛一切阻挡都将化为尘土。
一个念头在他心头掠过:传闻中的汉国铁骑,是否能与这支秦军一战?
但他很快收回思绪。
当务之急,是守住此城。
撑过三十日。
这个目标说来简单,可面对如此敌军,连他自己都难以安心,更不用说城墙上那些从未经历战阵的将士。
这些人平日守卫京畿,惯于宴饮嬉游,哪里见过这般森然杀气?
此刻人人面色发白,双腿微抖。
“这……就是秦军……”一名士兵低声呢喃,掌心湿冷,喉结上下滑动。
恐惧如寒潮般蔓延开来。
此前对秦国的不屑与嘲讽,此刻烟消云散。
群臣沉默,脸色灰暗。他们终于看清了对手的真实面目——不是蛮夷,不是草寇,而是一头苏醒的巨兽。
要挡住它,必将血流成河。
秦军在距城一箭之处戛然止步,井然有序地布开阵型,进退有度,毫无杂乱。
放眼望去,黑底金龙的旗帜遮天蔽日,随风怒吼。
片刻后,军阵裂开一道通道,一骑黑马缓缓而出。
其上之人身披玄甲,外罩黑袍,头戴玉冠,神情沉静如渊。
身后诸将簇拥而行,气势凛然。
此人身份无需多言。
大秦太子,嬴扶苏。
他现身的刹那,汴梁城头鸦雀无声。
无论将校、士卒,还是朝中文官,皆屏息凝神。
那一道身影虽年轻,却承载太多传说。
他是活在当世的神话。
而今,这位神话的主人执剑而来,剑锋直指大宋江山。
马蹄翻飞,尘土飞扬,扶苏率领诸将疾驰至淮水边。
眼前,汴梁城巍峨耸立,宛如巨兽盘踞于大地之上,城墙高耸入云,气势逼人。
“宋国的心脏……孤已至此。”
扶苏凝视那座城池,目光如刃,寒光四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