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居俭的丧事在石素月的干预下,风风光光地办完了。此事在汴梁官场乃至士林间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监国公主褒奖清贫、体恤臣工的名声不胫而走,算是意外收获。
但石素月深知,名声不能当饭吃,也不能直接转化为行政效率。
要想让这台老旧的国家机器更顺畅地运转,必须对关键位置进行更精细的调整,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同时也要平衡各方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威。
她将目光投向了朝廷中枢的六部及诸寺监。一系列深思熟虑后的人事调动,开始以诏令的形式颁布。
首先便是户部。她本人虽兼任户部尚书,但实际主持部务的一直是侍郎赵莹。赵莹能力不俗,理财也算得力,但石素月觉得,需要再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副手,既能协助,也能形成一定的制衡。她看中了现任刑部尚书姚顗。
“调刑部尚书姚顗,为户部侍郎,协助赵莹处理部务。”石素月口述着旨意,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古怪的笑意。这个姚顗,在原本的历史上,或者说在她的记忆碎片里,是个有点“倒霉”的人物。
后唐灭后梁,他被贬官;后晋灭后唐,他又被贬官;如今到了自己这里,从刑部尚书调任户部侍郎,品级降了,调任户部侍郎,在旁人看来,多少也算是一种“左迁”或边缘化了。
“这家伙,还真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贬官啊。”石素月心中暗自吐槽,觉得颇有些滑稽。不过,她调姚顗去户部,并非刻意打压。姚顗此人,并非无能之辈,只是可能不太擅长站队或者运气差了些。
让他去户部,既能利用其经验,也能观察其心性。为了不显得过于刻薄,也为了给这位“老贬官”一点安慰,石素月补充道:“升户部尚书为二品官,其余户部官职均提升一级,并加姚顗……翰林学士衔。”
接下来是其他部门的调整:
“兵部侍郎、权判太常卿事崔棁,擢升为尚书左丞。”崔棁熟悉礼仪典章,调任尚书省左丞,协助处理日常行政事务,人尽其才。
“以工部侍郎任赞,转任兵部侍郎。”这是平级调动,意在加强兵部与工部的协调。
“以礼部尚书李怿,转任刑部尚书。”李怿老成持重,调任刑部,主持司法,或可一改之前某些积弊。
“以左丞卢詹,转任礼部尚书。”卢詹通晓典籍,执掌礼部,也算专业对口。
“以左散骑常侍韦勋,转任工部侍郎。”充实工部班子。
最后,是对礼部尚书唐汭的安排。唐汭是前朝老臣,熟悉礼仪,但在石素月看来,有些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变通。
“礼部尚书唐汭,年高德劭,精通典仪。着其不再负责礼部具体事宜,转任国子祭酒,执掌太学,培育英才。另,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以示荣宠。”
国子祭酒是教育系统的最高长官,地位尊贵,但实权远不如礼部尚书。加检校衔,则是给予其与原职务相对应的荣誉和待遇,使其体面地退居二线。这番安排,既尊重了老臣,又为礼部引入了调整的空间。
处理完中央的人事,石素月又将目光投向地方。
“升金州为节镇,以怀德军为使额。”这是加强地方控制,提升战略要地级别的常规操作。
“以齐州防御使潘环为怀德军节度使。”选择合适的将领出任新设节镇的主官。
一道道人事任免的诏书从宫中发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朝堂上引起阵阵涟漪。官员们仔细揣摩着每一次调动背后的深意,试图把握这位年轻监国公主的用人思路和权力布局。
总体而言,这次调整幅度虽不小,但并未引起太大的动荡,多数调动都在情理之中,平衡了各方势力,也体现了石素月试图理顺政务、提高效率的意图。
处理完这些繁杂的人事,石素月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目光无意中扫过一份提及“右谏议大夫”的文书,一个名字忽然跳入她的脑海——郑云叟。
她记得这个人。在历史上,郑云叟是五代时一位有名的隐士诗人,志趣高洁,不慕荣利。石敬瑭似乎曾想征召他入朝为官,但被拒绝了。后来石敬瑭还是强行给了他一个“右谏议大夫”的虚衔,并赐予致仕官俸,以彰显朝廷礼贤下士。
“郑云叟……诗人……”石素月喃喃自语,随即轻轻叹了口气。若是太平盛世,这样的名士隐逸,朝廷以高官厚禄虚位以待,倒是一段佳话,能点缀升平。可如今这是什么光景?内库空虚,百废待兴,北有强敌,处处都要用钱。为一个不愿出仕的诗人,花费宝贵的官俸,仅仅为了博一个“重视文教”的虚名?在她看来,这性价比实在太低。
“盛世需要诗歌点缀,乱世用这玩意也没用。”她有些现实甚至冷酷地想道,“要说他会写诗,有声望,但这声望又不能当兵马钱粮使。我现在可没多余的钱粮去养这等清高之人。”
她不像石敬瑭,需要靠这种手段来粉饰太平或收买人心。她更倾向于务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