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汉望着满缸新米和炕头两百多文钱,使劲揉眼睛。
"怪事......"
"买米反倒买出财运来了?"
"老婆子,你快掐我一把!"
这日官仓米价已飙至五十文,世家收购价更达八十文。荥阳郑氏的老管家数着空了大半的库房,硬着头皮进言:
"太公,族里已耗费五万贯钱,现银所剩无几......"
"是否从荥阳本家再调些现钱来?"
郑太公突然盯着满仓新粮打了个激灵。
"不对!"
"这事透着邪性!"
他猛然想起整件事的源头,霎时冷汗涔涔。
"我们原是要抬价卖粮的啊!"
"怎会......怎会变成高价买粮的蠢货?"
"八十文一斗?老夫莫不是得了失心疯!"
太平年间,米价不过十文。盛世之时,更有斗米两文的低价。
可如今,世家购粮竟达八十文一斗,何等骇人!即便家财万贯,铜钱堆积如山,也经不起短短几日便耗去大半。
这还是此前哄抬粮价,大赚之后的结果。否则,连老本都要折尽!
换来的粮食却寥寥无几。
郑太公一算,登时大惊。
“这般说来,先前抬价所赚,尽数耗尽?”
“不止如此,竟还赔进了本钱?”
“错矣!究竟错在何处?!”
郑太公猛然醒悟,自己已中计深陷,无法抽身。
管家闻言,踌躇试探道:
“太公,可否……停购粮食?”
“或也低价抛售?”
自朝廷放粮赈济,世家粮铺门可罗雀,无人问津高价米。
既已亏空,唯有——
如今局势,郑太公已无退路。
他只盼朝廷粮仓见底,再无余粮!
郑太公目露凶光,如困兽犹斗,决意一搏。
“我不信!”
“李世民即便劫掠世家,又能得几何?”
“他还能撑几日!”
李唐初立,未握粮源,国库亦无丰厚积蓄。
否则,李世民也不会遣程咬金这等悍将强夺粮草。
郑太公笃信己断,更信世家底蕴。
“来人!”
“取钱!”
“将地窖铜钱尽数运至长安!”
“我定与李世民拼到底!”
管家见他近乎癫狂,欲劝又惧,只得叹息奉命。
其余世家,境况亦复如是。
“铜钱耗尽?”
“朝廷余粮必也不多!”
“开窖取钱,变卖田产铺面,悉数兑为铜钱!”
“倒要看看,朝廷还能撑多久!”
……
自朝廷平价放粮,已近一月。
粮价自十文涨至百文,已达世家此前所抬高价。
然而长安百姓,却无一人忍饥。不仅米缸盈满,更有余钱积蓄!
此情此景,令满城百姓恍若梦中。
“怪哉!究竟何故?”
“莫非日头打西边出?”
“粮价百文,家中反愈发富足……”
“不解!全然不解!”
长安百姓,皆瞠目结舌。
他们日日赴朱雀大街买粮,再转手高价卖出。
几番来往,米缸堆满,铜钱亦积。如此日子,神仙难料,怎不叫人疑为幻梦?
而世家大族,钱囊尽空,犹自硬撑。
改写版:
郑老太爷已经三天没合眼了。
他的白发凌乱似蓬草,眼里布满血丝。
"二十八日!整整二十八日了!"
"朝廷每日都在大肆抛售粮食,他们到底还有多少存粮?"
老管家也满脸倦容,望着郑老太爷忧心忡忡道:"老爷,咱们还继续收购官仓的粮食吗?"
郑老太爷闻言突然暴跳如雷:"收!有多少收多少!"
"老夫偏要看那官仓何时见底!"
此刻官仓的存粮确实所剩无几。
程咬金从渭南徐家等豪族强征的粮食早已耗尽,仅剩陇西李氏在勉强维持供应。
作为皇族宗亲,陇西李氏自然不敢违抗圣命。但当年助李唐夺天下时就已经元气大伤,如今存粮也捉襟见肘。
太极殿内,魏征急得团团转。
"陛下!官仓马上就要空了!"
"再这样下去,不出三日长安百姓就要断粮了!"
李世民却气定神闲地把玩着一面铜镜:"咦?这几日睡眠好,竟不再脱发了。"
魏征忍无可忍,一把掀翻御案。
笔墨纸砚散落满地。
......
这三日对郑老太爷而言度日如年。
各世家代表齐聚郑府,吵得不可开交。
"郑公!您给个准话!"
"我家银钱耗尽,粮食都快堆不下了!"
"明日若官府还放粮,我们只能低价抛售!"
这些豪门望族从最初的欣喜若狂,到后来的举棋不定,再到如今的歇斯底里。
他们原以为吃进官粮后就能哄抬粮价,谁知朝廷竟持续高价放粮二十八日。
如今各家库房爆满,银钱枯竭。
厅堂里,郑老太爷形销骨立,唯独双眼炯炯放光。
"快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