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木匠,绝非寻常匠人。
古时木作极少用钉,全凭榫卯接合,坚固耐用。但凡请得起木匠的,必求精细雕刻、彩绘上漆,方可制成精美器具。
木工不仅考验手艺数算,更需沉稳绘技,堪称半艺之人。
而李沐寻他们,正为借其技艺。
“甚好!”
“有这些匠人,雕版之策不日可成!”
没错,李沐召集木匠,正是要刻制雕版,印刷书籍!
至于为何不造活字印刷?后世常存误解。
活字适于大批量快速印制不同文字,如报刊时效之物,但品质远逊雕版。
上乘典籍,雕版印刷更胜数筹!且可刻图套色,成品清晰华美,足为传世珍本。
此番李沐便要以雕版之法,广印书籍,低价流传,彻底粉碎世家对知识的垄断!
“去将各位师傅请来——切记礼数周全!”
李沐一声令下,小翠立刻前去安排。
八十四
不多时,二十余名手掌粗砺的木匠齐聚李沐跟前。
"见过公子!"
"不知召集我等有何要务?"
这些匠人虽非宗师之列,却也技艺不凡。他们望着眼前这位俊朗的年轻公子,心中暗自揣测此次召集的缘由。
李沐不多言语,径直领着众人来到事先备妥的工坊。作坊内整齐码放着各类木料,至于工具,匠人们都随身携带。
他抱来一摞书册置于案前。
"诸位都是精于雕琢的能工巧匠,李某就不班门弄斧了。"
"只需依照书中文字,刻作反式阳文即可。"
匠人们闻言会意,这阳文便是凸起之字,反刻则是印章之法。
"公子莫忧,这活计我们明白。"
"莫非是要做雕版印书?"
这些匠人果然眼力不凡,一语道破天机。
李沐并不遮掩,许下重诺:"只要按期完工,另有赏赐。"
"三餐皆备,顿顿有肉。"
"工钱翻倍,但求字迹工整。"
匠人们闻言喜形于色:"竟有肉食?多谢公子!"
"这字迹包您满意,我们雕的瑞兽..."
八十四回
雕版之法原非难事。
匠人们手艺精湛,很快便呈上样品。版上文字取魏碑风骨,刚劲中透着灵动,较之呆板的宋体更胜一筹。
李沐特意添了句读标点,更备下特制油墨。这油墨以动植物油脂调制,印迹清晰不晕染。
最妙的是所用纸张,正是李家纸坊所产雪白宣纸。
当第一页样书印就时,侍立一旁的小丫鬟瞪圆了眼睛。
"公子,这真是我们印的书?"
"字迹这般清晰,行款如此齐整!"
"简直精美绝伦!"
在李沐改良的工艺下,这书册品质已不逊后世精刊,唯行文仍循古制自上而下。
这种印本,足以傲视当世所有书籍。
李沐目露精光,颔首道:"甚好!比预想更佳!"
"如此雕版书籍,必令天下文士倾心。"
"更妙的是成本低廉,待我薄利多销,定能打破世家对学识的桎梏!"
这雕版印刷还有个妙处——印量愈大,成本愈低。恰似后世工业,规模愈巨,成本愈薄。
精雕细琢的印版,能传承数十年不坏!
更妙的是,造纸作坊同样掌控在李沐手中。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的印刷成本低得令人咋舌。
他镌刻的多是《论语》《孟子》等经典,以及《道德经》《庄子》这类典籍。无论印量多大,总能销售一空。
须知大唐此时尚未形成"四书五经"之说,隋唐科举更不以此取士。
反倒因李唐皇室自诩老子后裔,科举多侧重道家经典!
"如此甚好!"
"那些刻板的经义,将科举变作八股牢笼,禁锢世人思想,不如没有!"
"待大唐开科取士,定要劝谏老李他们,莫要独尊儒术!"
"除道家外,法家、墨家皆可入题,甚或算学知识也该纳入!"
李沐思绪如野马奔腾,愈想愈觉振奋。
既然穿越至此,恰逢科举初兴未定,正该拨乱反正,避免大唐重蹈八股取士之覆辙。
免得将来满朝尽是迂腐书生,酸臭儒生!
他不知这番改革设想,将令多少考生在算学题海中哀嚎不已。
题海战术带来的考试阴影,竟要提前千余年降临人间!
不过此时李沐,自是浑然不觉。
"进献这般多奇物于朝廷,讨个官职岂非易如反掌?"
"横竖不必再受科场煎熬了!"
李沐抚掌大笑,志得意满。
......
此刻李沐正加紧刊印书籍,预备一举击溃世家对知识的垄断。
与此同时,李世民已返回太极宫。
他当即召集心腹重臣,共商对付世家大计。
"辅机,世家底蕴几何?"
"其掌控的矿藏数目,速速报来!"
李世民最关心的,莫过于世家掌控的矿产。
早有准备的长孙无忌呈上厚厚一册密折。
"陛下,天下铁矿十之 尽在世家之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