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道立于校场边缘,目光如炬,静观四人缠斗。只见场中枪影剑光、鞭影翻飞,四人身形交错,如穿花蝴蝶、翻云游龙,竟斗得有声有色,丝毫不显凌乱。他凝神细看,心中早已暗自点头。那秦岳枪法稳健,出招沉稳中正,一招一式皆有根有据,深得三一门三才枪法的精髓,长枪的崩、拔、压、盖、挑、扎有板有眼,运使之间更有一股浑然天成之意,显然基本功扎实至极。尤难得的是,他枪势连绵,环环相扣,攻守转化间不见丝毫空隙,足见路数纯正、根基深厚,非一朝一夕可成。
而欧阳林则身法如风,行如影、动如电,剑法诡变无方,更难得是目光老练,能于变招之中,瞬间捕捉岳飞招式的破绽,进而疾刺连环,步步紧逼,竟颇有些点兵破阵之意。至于那秦梓苏,种师道早识其出自胭脂门,鞭法本以柔御刚、刚柔并济,此刻却能果决改路,舍正面之势,专攻敌下盘,一条十三节亮银鞭收放自如、缠掣有道,可见其悟性极佳,临敌应变之能,尤胜寻常男儿。
三人配合,前后掎角,长短错落,身法互补,攻守有序,若非对手乃是岳鹏举,只怕换作旁人,即便是江湖高手,落入这三人合围之中,也绝难讨得半分便宜!
岳鹏举年虽不长,却早已在军旅之中摸爬滚打多年,枪法早已炉火纯青,唯一所差者,唯功力深浅而已。此人出身名门,师承枪圣周侗,又历经沙场厮杀,弃浮华、重实用,所练枪法早已大成,不尚虚招,不拘花巧,尤擅实战搏击之道。
他所用的岳家枪,讲究“中线三分,稳若山川”,一杆白蜡枪上下翻飞,专取敌人咽喉、心窝、丹田三处要害,枪枪压制中路,直逼人之生死枢机,使人未战先慑,不敢妄动。尤其在缠斗之中,岳鹏举心无旁骛,始终以中线压制为轴心,招不花,式不乱,却愈战愈勇。
更难得者,他深知北地骑兵骁勇,步战难敌,于是别出心裁,独创一套“趟泥步法”。此法不求迅捷灵巧,反而注重下盘沉稳,膝微屈、臀略沉,重心落于丹田,每一步皆似趟过泥泞,步步生根,枪势由地而起,劲由腰脊而发,力透臂指,灌注枪端。对敌交锋之际,若一株老树盘根,任凭风浪,不动如山,而枪随步走,却又快若游龙,翻滚如电。
至于枪法基本功,更是他枪术的立身之本。扎、栏、拿三字诀,运用之处毫厘不差——扎枪如电、直透敌腹;栏枪如壁、封敌势头;拿枪如锁、借力卸势,更能以枪身弹性卸敌之攻,再顺势反击,借力打力,往往兵器未交,敌人手中刀枪便已脱手而飞。
他一人立于场中,长枪如猿臂挥舞,抖如铁锤砸墙,崩若雷霆震地,不须繁复花招,已将秦岳、欧阳林、秦梓苏三人齐齐逼得进退维艰。旁人但观其招,或觉平平无奇,实则内藏雄劲、动静合度,正是枪法之大成境界。
(笔者按:以上战阵与兵刃交锋描写,并非凭空杜撰,皆参考史料与武学专着而来,撰写时据《纪效新书》(戚继光)、《中世纪欧洲武术大全》(John Clements)及《中国兵器史稿》(周纬)等资料交相印证,以求于虚构中存一分实据,于想象中留三分古意。)
种师道负手立于校场边缘,目光凝视着场中四人的缠斗,神情凝重却不失欣慰。他看得分明——这三人配合默契,进退有度,身手皆是江湖中上乘好手。秦岳枪法扎实稳重,步法厚实如山;欧阳林剑招飘忽,绕敌三分,往往一击中的;秦梓苏的亮银鞭更是灵动奇诡,攻敌下盘之时宛如游蛇缠丝,令人防不胜防。单是这等功夫,便远胜于寻常兵卒,若是照章操练,从伍长做起,一步步磨下来,岂非暴殄天物?
“这三人,断不可当寻常兵养。”他心中暗道。更何况三人皆是自己亲戚,若让旁人冷眼以待,未免寒了他们的心。可若因此优待提拔,又恐坏了军中规矩,惹人非议。思至此,种师道心中却又不觉一笑——幸而自己早有安排,将三人编入岳飞所统的斥候营中。“斥候营虽非精锐主力,然肩负探敌索敌、深入敌后之责,最重机敏、身法、胆识与变通。”种师道目光微闪,心中已然定计,“正适合这几位江湖子弟的身手与性情。”他们自小江湖闯荡,早已习惯独立行事,擅于出奇制胜;若让他们每日练步操、排阵列、修文书,未免屈才。倒是斥候营一日三训之外,多有临敌演练与斥地奔袭,更能锤炼实战本事,反倒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种师道看着场中四人身影交错,枪剑呼啸,鞭影翻飞,不由暗暗点头。他虽未开口,却早在心中,替这几个少年定下了在军中的去留与路径。未来若真能南征北战、建功沙场,岂非军中又添一股新锐之力。当下开口叫停了四人的缠斗,这四个人各自跳出圈外,规规矩矩的站成一排,听种师道的点评训话。
种师道目光扫过四人,神情凝重片刻,方才缓缓说道:“你们这场比斗,我从头看到尾。枪有枪的章法,剑有剑的锋锐,鞭有鞭的机巧,能打成这样,已胜过军中八成将校了。” 种师道顿了顿,点指着欧阳林,秦岳三人又接着往下说道:“不过,你们三个人的武功更多的是出自江湖搏杀,讲究的是搏杀机变,和真正的军队还是略有不同。” 他转而望向岳飞,继续说道:“不是说你们的功夫不济,但是你们看鹏举的武功,不花哨,却皆是战阵中历练出来的实用招法,直来直往,简而不繁,专取要害。”他他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如果鹏举没有穿着这套甲胄,刚才你们三个这一番猛攻之下,他纵然可以不败,但必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游刃有余。” 说到此处,种师道眉宇一沉,缓缓说道:“不过,你们的武艺,正合斥候之道。斥候非寻常军卒,需能隐踪匿迹,孤身犯险,讲究出奇不意。以你们三人的本领,正可胜任。” 他负手踱步,沉思片刻,复又说道:“以后的日子,你们也不用跟着大部队出操演练,鹏举会按《武经总要》‘锋矢阵’之法训练你们。一是锻炼你们单兵的膂力,二是让你们掌握一套合击的阵法。发挥你们三个人的优势。秦岳长枪为本,是为锋,欧阳林短兵近身缠斗,是为刃,专攻侧翼切割,而秦梓苏所用软兵缠绕,绕后索敌乃是索。”种师道手捻长髯,微笑着继续说道::“孙子有云:兵者,诡道也——然诡需有度。你们三人之‘诡’,恰如暗夜磷火,可乱敌目,可焚敌营。鹏举之‘正’,则是燎原炬火,正面摧锋。正奇相合,方为制胜之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