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灌装线和机器视觉分拣系统如同两条高效运转的钢铁臂膀,将青岚宗的丹药生产推向了标准化、规模化的新纪元。晶莹的药瓶和严格分级的丹药如同潮水般涌向市场,奠定了“科学丹道”可靠、高效的声誉。
然而,秦洛的眉头并未因此舒展。他深知,无论是分拣系统的“火眼金睛”,还是灌装线集成的简易检测模块,其判断依据都基于相对“表面”的特征:形态、色泽、基础灵气波动。它们能剔除明显的次品和废丹,却难以洞察丹药最核心的奥秘——药力融合的完美度、能量结构的稳定性、以及那些潜伏极深、可能随时间或特定条件才会爆发的“暗伤”。
一次近乎灾难性的事件,彻底暴露了这种局限性。
一批供给北境边军、用于紧急疗伤和快速恢复灵力的“百草回元丹”,在分拣和灌装检测中全部绿灯通过。然而,丹药送达边军大营后,在一次小规模冲突后的救治中,数名重伤员服下此丹后,伤势非但未愈,反而经脉逆行,灵力暴走,险些酿成大祸!
万幸随军丹师发现及时,强行压下伤势,并火速将剩余丹药送回青岚宗查验。
秦洛亲自接手,动用实验室最顶尖的“显微道纹分析镜”和“灵子共振谱仪”对丹药进行深度剖析。结果令他脊背发凉!
这批丹药表面一切正常,但其内部药力融合处,存在一种极细微的“应力纹”。这种应力纹在常态下极其稳定,几乎无法检测。但在修士身受重伤、气血翻腾、灵力紊乱的极端情况下,却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药力崩溃和反噬!
根源追查到一批核心辅料“凝元藤”上。该批次凝元藤的产地遭遇了千年不遇的“阴煞潮”,虽然药材本身经过处理看似无恙,但其内部纤维结构已发生了极其隐秘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催化炼丹的高能环境下被放大,最终形成了难以察觉的内部应力。
“我们的检测,还停留在‘表象’。”秦洛在事故分析会上,声音沉重而坚定,“对于丹药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它看起来多完美,而是它的‘内在’是否绝对可靠。我们需要一双能看透本质的眼睛,一个永不疲倦、绝对理性的超级质检官。我们需要…人工智能质检模型。”
“人工智能?”众人愕然。这个词比“机器视觉”更加陌生和令人不安。
“一种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自我学习、自我进化,最终获得超越人类专家判断能力的算法模型。”秦洛解释道,“我们将教会它,什么才是真正的‘完美丹药’。”
项目代号:“金睛计划”。
计划的第一步,是构建前所未有的“丹药基因库”。秦洛要建立的,不是存放实物的仓库,而是储存每一颗丹药完整数字信息的超大型数据库。
他几乎调动了宗门一切可用的高端分析设备,甚至临时改造了几台大型炼丹炉作为扫描舱。所有库存丹药,无论品阶,无论新旧,全部被送入扫描舱,接受“全身检查”。
“多维灵波扫描”记录其能量频谱和流动轨迹。 “显微道纹分析”勾勒其内部物质结构的细微纹理。 “药性激发模拟”在虚拟环境中测试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甚至请动玄灵子宗主,以其大乘期的恐怖神识,对丹药进行“因果溯源”,感知其炼制过程中可能残留的微弱信息印记。
海量的数据如同百川归海,涌入专门搭建的“数据湖”中。这个过程耗时数月,消耗的灵石足以让一个中型宗门破产,生成的数据量庞大到需要用法则碎片来拓展存储空间。
第二步,是“人工标注”。这是最耗时,也最考验人的环节。
以玄灵子为首,集合了青岚宗所有顶尖丹师,组成了“专家评审团”。他们对每一颗被扫描的丹药进行最严格的盲测和评判。不仅给出“优、良、次、废”的简单结论,更要详细描述其感受: “药力融合度九成八,木火之气略有失衡,偏差约百分之零点三。” “丹内有一微瑕,位于坤位,疑似凝丹时受外界灵气扰动所致,虽不影响当下药效,但恐影响长期存放稳定性。” “此丹…嗯,看似完美,然其性过刚,缺了一丝水润调和,久服恐伤经脉。”
长老们叫苦不迭,感觉神识都被榨干了。玄灵子私下对秦洛抱怨:“小子,老夫这双‘慧眼’,快被你用成‘老花眼’了!”
小九九再次被拉壮丁,它对能量极其敏感,负责嗅探一种极其罕见的“能量惰性污染”,几天下来鼻子都失灵了,看到丹药就打喷嚏。
第三步,模型训练与炼狱般的迭代。
秦洛在算天门弟子的协助下,构建了极其复杂的深度神经网络。将海量的数据和高标准的标注喂给这个“数字大脑”。
训练过程远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艰难。
模型时而过拟合,成为“书呆子”,只会识别训练过的样本; 时而又欠拟合,像个“傻子”,判断准确率惨不忍睹; 有时会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偏见”,比如认为所有紫色的丹药都是上品(因为训练集里某种高阶丹药是紫色); 甚至有一次,模型莫名产生了“哲学思考”,开始质疑“完美”的定义,陷入逻辑死循环,差点自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