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依旧》(粤语诗)
文/树科
风度楼喺十字街头
四面八方阻交通
走咗咯……
风采楼向东西桥
好得风采喺采风
浈江武江几自在……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13.粤北韶城沙湖畔
《市井烟火与历史回音》
——论树科《风采依旧》的时空辩证法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浩渺星河中,粤语诗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地域文化基因,构筑起别具一格的美学空间。树科的《风采依旧》宛如一幅岭南市井的微缩长卷,在寥寥数行中,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鲜活熔铸一炉。这首诗歌以韶关标志性建筑风采楼为叙事支点,运用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与意象叠加,在时空交错的维度中,演绎出城市记忆的变与恒,折射出岭南文化的深层肌理。
一、方言诗学:粤语的在地性与诗性表达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体系中保存中古音系最为完整的语种之一,其九声六调的复杂声韵系统本身就蕴含着天然的音乐性。在《风采依旧》中,树科摒弃了传统诗歌工整的格律束缚,转而以粤语口语的自然节奏为诗歌骨架。“风度楼喺十字街头” 中的 “喺” 字,作为粤语中表示 “在” 的常用词,瞬间将诗歌锚定在岭南的语言土壤中。这种方言词汇的运用,不仅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同质化表达,更赋予文本强烈的地域标识性。
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指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粤语诗歌中的方言词汇如同文化密码,承载着岭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诗中 “走咗咯” 的 “咗” 字,作为粤语完成时态的标志性助词,在简洁的口语化表达中,暗含着一种时光流逝的轻描淡写。这种看似随意的语言处理,实则暗合了粤语使用者 “务实、含蓄” 的文化性格,将情感的波澜隐于市井话语的表层之下。
从语音角度分析,粤语中大量入声字的存在为诗歌增添了短促有力的节奏感。“四面八方阻交通” 一句中,“八”“面”“阻” 等字的入声发音,如同鼓点般短促密集,与 “阻交通” 所描绘的城市拥堵场景形成声音与意义的同构。这种音义之间的巧妙呼应,展现了粤语诗歌独特的语言张力,使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到城市空间的逼仄与喧闹。
二、空间叙事:建筑符号的解构与重构
风采楼作为韶关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明代,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在树科的诗歌中,这座建筑不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成为流动的叙事载体。诗歌开篇 “风度楼喺十字街头 / 四面八方阻交通”,将建筑置于现代城市的交通枢纽之中,“阻交通” 的现实困境与 “风度楼” 的历史厚重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空间场景的并置,暗示着历史遗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 —— 既作为文化符号被保留,又因功能冲突而成为城市运转的阻碍。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风采楼在诗歌中的双重身份,正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博弈的具象化呈现。当诗人写道 “走咗咯……”,这个省略号不仅是语言节奏的停顿,更是对建筑命运的留白。它既可能是对车辆行人匆匆离去的写实描述,也暗含着对历史建筑逐渐被边缘化的喟叹。
诗歌的第二节实现了空间维度的转换:“风采楼向东西桥 / 好得风采喺采风”,“东西桥” 的引入拓展了诗歌的空间纵深,将视野从拥挤的十字街头延伸至开阔的江河之上。“采风” 一词双关,既指风采楼在浈江、武江之间采集风光,又暗合古代 “采风” 的文化传统,赋予建筑以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在这里,风采楼完成了从城市交通阻碍物到文化观察者的身份转变,展现出历史建筑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功能重构。
浈江、武江的意象在诗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江水的自在流淌与城市的拥堵形成鲜明对比,“浈江武江几自在……” 的结尾,以自然之 “自在” 反衬城市之 “不自在”,构建起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这种空间叙事策略,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上升为对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关系的哲学思考。
三、时间维度:瞬间与永恒的辩证书写
《风采依旧》在时间处理上呈现出独特的辩证法。诗歌以 “走咗咯……” 的瞬间场景切入,捕捉到城市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片段。这种对瞬间的聚焦,类似于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伯 - 格里耶对物的客观描摹,通过对具体场景的细致刻画,消解传统叙事中的线性时间逻辑。然而,在看似碎片化的瞬间背后,却隐含着对历史永恒性的追寻。
风采楼作为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本身就是时间的容器。诗中 “风采依旧” 的标题,既点明了建筑名称,又暗含对历史延续性的肯定。尽管城市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重构,交通方式日新月异,但风采楼依然矗立在十字街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这种 “变” 与 “恒” 的辩证关系,在诗歌中通过语言的重复与对比得以强化。例如,“风采” 一词在诗中两次出现,前一次指向建筑名称,后一次延伸为文化采风的意象,实现了从物质实体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