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粤语诗)
文/树科
日照江山,月影水流
岸唔会嚟,嘟唔会走……
我哋嘅嚟,我哋嘅走
喺佢哋嚟,喺你哋走……
佢哋你哋,我嚟我走
我嘅嚟去,你哋左右……
岸喺前后,嘟喺上下
岸有冇光,喺手脚心……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23.粤北韶城沙湖畔
《和光同尘,诗意哲思》
—— 树科粤语诗《和光同尘》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版图中,树科的粤语诗《和光同尘》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精巧的结构布局脱颖而出,宛如一颗散发着幽微光芒的明珠,值得我们深入探寻与品味。
一、意象之美:自然与人事的交织
诗歌开篇 “日照江山,月影水流”,短短八字,便勾勒出一幅宏大而静谧的自然图景。日光倾洒于广袤江山,赋予万物生机与光辉;月影倒映于潺潺水流,随波摇曳,增添了几分空灵与神秘。“日照” 与 “月影”,一明一暗,一昼一夜,是时间流转的象征;“江山” 与 “水流”,一静一动,一雄浑一灵动,构建起空间的维度。这两组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动静相宜的美学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深厚而开阔的基调。
随即,诗人笔锋一转,引入 “岸唔会嚟,嘟唔会走” 的意象。“岸” 在传统文学意象中,常象征着稳固、坚守与界限,它默默伫立,见证着世间万物的变迁,却始终保持自身的位置,不为外界所动。而 “嘟”(在粤语语境中,可理解为某种微小、不起眼的事物,如尘埃),虽渺小如沧海一粟,却也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不随波逐流,不刻意追求变动。“唔会嚟” 与 “唔会走”,强调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恒定状态,与前文中自然意象的永恒流转形成呼应,暗示了自然规律与个体存在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
从自然过渡到人事,“我哋嘅嚟,我哋嘅走 / 喺佢哋嚟,喺你哋走”,这里的 “我哋”“佢哋”“你哋”,代表着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的来来去去。“喺…… 嚟”“喺…… 走” 的表述,将个体的行动置于一个更为宏大、宽泛的背景之下,仿佛他们的命运早已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如同自然万物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一般,凸显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与社会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这种自然意象与人事意象的交织,不仅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广度,更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本质、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
二、语言之妙: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味
粤语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方言,在树科的这首诗中发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普通话相比,粤语保留了更多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其发音丰富多变,音调起伏较大,具有一种天然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的 “嚟”(来)、“唔”(不)、“嘟” 等粤语词汇,不仅准确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意图,更让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宛如一首悠扬的粤语民谣,在读者耳畔奏响。
例如,“岸唔会嚟,嘟唔会走”,若将 “唔” 换成普通话中的 “不”,虽然语义相同,但原有的那种古朴、自然的韵味便会大打折扣。“唔” 字在粤语中的发音短促有力,更加强化了 “不会” 这一否定态度,使诗句的表达更加坚定、决绝。再如 “我哋嘅嚟,我哋嘅走”,“嘅” 作为粤语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 “的”,但它在句中的运用,让诗句的节奏更加明快、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此外,粤语方言的运用还为诗歌增添了一份亲切感与生活气息。它拉近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粤语文化的语境之中,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与情感。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诗歌语言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当代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
三、结构之巧:回环往复中的递进
《和光同尘》在结构上采用了回环往复的手法,通过相似句式的重复与变化,层层递进,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全诗共四节,每节四句,每节之间既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在内容和情感上有所推进。
从第一节的自然意象开篇,到第二节引入人事意象,阐述个体的来来去去;第三节进一步深化个体与他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佢哋你哋,我嚟我走 / 我嘅嚟去,你哋左右”,这里不仅强调了个体行动的自主性,更突出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群体关系中的位置与状态;最后一节又回归到自然意象,“岸喺前后,嘟喺上下 / 岸有冇光,喺手脚心”,此时的自然意象已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岸” 的前后位置,“嘟” 的上下分布,暗示了世间万物皆有其既定的秩序与位置,而 “岸有冇光,喺手脚心” 则巧妙地将自然与个体再次联系起来,光的有无,似乎不再取决于外界环境,而在于个体自身的感知与把握,从而将诗歌的主题从对自然与人事现象的观察,上升到对个体内心世界、主观能动性以及哲学思考的层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