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黑》(粤语诗)
——观察者嘅客观缺维
文/树科
针,冇得两头嘟利嘅
睇到咗外界,睇唔到己己……
光,照得到身心
嘟仲有脚掌度嘅阴暗……
跳,睇到咗地上
一样喺有动作嘅黑影……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11.粤北韶城沙湖畔
《灯下黑》:探寻隐匿于光影交错间的哲理诗韵
文/阿蛋
在诗歌的广袤星空中,每一首佳作皆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独属于自身的熠熠华光。树科的粤语诗《灯下黑》,宛如一颗神秘而深邃的星,以其简洁却富有深意的诗句,引领我们踏入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生活洞察的奇妙世界。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有限的文字中,蕴藏着对人性、认知以及世界本质的深刻叩问。
一、意象的精巧构建:针、光、跳与矛盾的世界
诗的开篇,“针,冇得两头嘟利嘅”,诗人以 “针” 这一极为常见却又别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切入。在日常生活中,针是用来缝补、连接的工具,它尖锐的一端用于穿透,而另一端则需手持施力。但诗人强调针无法两头都锋利,这一意象瞬间打破了我们对针功能的常规认知,转而赋予其一种哲学层面的寓意 —— 世间万物皆难以做到两全其美,顾此则失彼。就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在时间的流动与事物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在获取某些东西的同时,必然会舍弃另一些。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外界的纷繁复杂时,便如同针的一端向外,全力投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而此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自身,正如针的另一端难以兼顾一样。“睇到咗外界,睇唔到己己……” 这一简单直白的表述,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知的一种普遍困境。古往今来,无数先哲都在强调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苏格拉底那句 “认识你自己” 成为千古箴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陷入对外界的追逐与关注中,如同被外界的繁华所迷惑,而忘却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视与反思。诗人以 “针” 这一意象为切入点,将这一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融入其中,使读者在简单的意象中感受到思想的厚重。
紧接着,“光,照得到身心”,“光” 在诗歌与文化的语境中,常常被视为希望、智慧、启示的象征。在基督教文化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光代表着神圣的力量与救赎。在这首诗里,光能够照亮身心,给人带来温暖与明晰。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嘟仲有脚掌度嘅阴暗……” 即便光明如此强大,能够渗透到身心的深处,却依然无法完全消除所有的黑暗。脚掌处于人体的最下端,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这里的阴暗象征着那些即使在光明普照下,依然潜藏在我们生活、人性中难以被察觉的部分。这与卢凯彤歌曲《灯下黑》中所表达的 “有了光所以黑,会怕黑都怪光”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难以分割的关系。光的存在凸显了黑暗的存在,而黑暗也因光的映照而愈发明显。诗人通过对 “光” 这一意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世界并非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灰度地带。
再看 “跳,睇到咗地上”,“跳” 这一动作,通常意味着一种超越、突破与对新视角的寻求。当我们跳跃起来,能够看到平时站立时看不到的地面景象,这似乎代表着一种努力挣脱局限、追求更广阔视野的尝试。然而,“一样喺有动作嘅黑影……” 即使通过跳跃改变了视角,黑影却依然如影随形。这里的黑影如同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欲望、不完美等负面因素,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改变、去超越,它们都始终伴随着我们。就像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内心的种种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我们难以完全摆脱其束缚。诗人通过 “跳” 与 “黑影” 这两个意象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我们如何积极进取,都无法彻底摆脱生活中的阴影。
二、粤语语言的独特魅力:质朴与深邃的融合
这首诗采用粤语进行创作,为其增添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语言魅力。粤语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方言,其丰富的词汇、独特的发音和语法结构,为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诗中的 “冇得”“嘟利”“睇唔到”“己己”“嘟仲有” 等粤语词汇,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词汇并非经过刻意雕琢的华丽辞藻,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语言,它们质朴、真实,如同从生活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来。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贴近大众,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生活最本真的感受。就如同白居易的诗歌,力求通俗易懂,“老妪能解”,让诗歌能够跨越阶层与文化水平的差异,直接触达读者的心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