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粤语诗·组诗)
——各地博物馆、人类化石睇后
文/树科
《人·神·人》
女娲神造?喺神?
上帝神造?喺神?
神创造咗人?
人创造咗神!
伟人?伟神?
人细、太细,噈要神……
《进化论·人》
人喺马骝嚟嘅?
马骝喺你哋嘅老窦?
细阵时嘅达尔文
大咗后嘅我哋……
伟大嘅火!火嘅伟大
烧?咗、唔会熄咗、静鸡……
《人·信仰》
人喺人嚟嘅
本嚟噈几咁简美……
人喺神嚟嘅
伟大、细人嘅丑陋……
人喺马骝嚟嘅
噈我哋喺进化嘅马骝……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16.粤北韶城沙湖畔
对树科《人?》(粤语诗?组诗)的深度剖析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景观中,树科的《人?》(粤语诗?组诗)宛如一组独特的文化拼图,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鲜明的地域语言特色,为我们呈现出对人类本质、起源以及信仰的深度探索。这组诗不仅是个体感悟的抒发,更是对人类共通问题的诗意叩问,在粤语文化与现代诗学的交织中,绽放出别样的光芒。
诗人与粤语文化背景
树科,作为这组诗的创作者,置身于粤语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粤语,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 -t, -k)、更多的鼻音韵尾(-m, -n, -ng)以及丰富的古韵母 。众多在现代普通话读来不押韵的古诗词,用粤语诵读却能音韵和谐,这便是粤语强大文化底蕴的体现。在诗歌创作领域,粤语的运用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情感层次与文化内涵。粤语中丰富的俗语、歇后语和独特的词汇,使诗歌更贴近生活本真,充满浓郁的烟火气,为诗歌创作开拓出一片别具一格的天地。树科巧妙地驾驭粤语这一语言工具,将其融入诗歌创作,让粤语的音韵美与诗歌的节奏感完美融合,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文本细究
《人?神?人》
诗篇开篇,诗人便以极具冲击力的问句直抵人心:“女娲神造?喺神?/ 上帝神造?喺神?” 女娲造人是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身起源的浪漫想象;上帝造人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教义之一。诗人将这两个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类起源神话并置,以简洁却有力的疑问,瞬间点燃读者对人类诞生之谜的好奇与思考。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给出了振聋发聩的观点:“神创造咗人?/ 人创造咗神!” 这一观点的反转,宛如一道思想的闪电,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神创人的固有认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来看,早期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现象充满恐惧,对世界的认知极为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创造出神的形象,将其作为解释未知、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港湾。正如马克思所言:“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人类在蒙昧时期,依据自身的想象与需求,构建出形形色色的神。神的形象、性格和能力,无一不是人类自身特征的投射与放大。诗的后半部分 “伟人?伟神?/ 人细、太细,噈要神……” 进一步深化主题。这里的 “人细”,可理解为人类在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神秘莫测的自然以及诸多未知时,深切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脆弱。当人类自身的力量难以应对外界的挑战与困惑时,便本能地渴望有强大无比的神来庇佑、指引自己。这种对神的强烈需求,从侧面反映出人类在追求强大、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复杂心理状态。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对人与神关系的探讨从未停止。古希腊神话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的神具有鲜明的人格化特征,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古希腊人的生活、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仅抟土造人,还在天塌地陷之际炼石补天,拯救苍生。女娲的形象,正是人类对保护者、拯救者的美好想象与创造。树科在这首诗中,以简洁质朴的粤语诗句,深刻剖析了人与神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展现出独特的哲学思考,引领读者重新审视人类与神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进化论?人》
“人喺马骝嚟嘅?/ 马骝喺你哋嘅老窦?” 诗人以一种诙谐幽默、近乎调侃的语气,提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一观点自提出以来,便在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与激烈的争议。诗人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甚至略显 “粗鄙” 的发问,实则是在引导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科学理论。当我们以轻松诙谐的态度去看待这一严肃的科学论断时,会惊讶地发现它对传统的人类起源观念产生了何等巨大的冲击。“细阵时嘅达尔文 / 大咗后嘅我哋……” 这两句诗蕴含着时间的跨度与观念的深刻转变。达尔文在年轻时提出进化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在当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挑战了宗教神学的权威,遭受了诸多质疑与批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咗后嘅我哋”,即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进化论,将其视为科学常识。这一对比,不仅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对人类认知的巨大改变,也深刻地暗示着人类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坚定步伐。“伟大嘅火!火嘅伟大 / 烧?咗、唔会熄咗、静鸡……” 诗中的 “火” 具有丰富的多重象征意义。从人类进化的漫长历程来看,火的使用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熟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为人类智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黑暗中,火带来了光明,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时间与空间;在寒冷的环境中,火提供了温暖,帮助人类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增强了人类的生存能力。这里说 “烧?咗、唔会熄咗、静鸡……”,寓意着火对人类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即使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火所代表的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从未消失,它始终默默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对火的象征意义进行挖掘的佳作数不胜数。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火在这里象征着智慧、勇气以及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火同样是开启人类新纪元的关键元素。树科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诗意表达有机结合,借火的意象生动展现出人类进化历程的波澜壮阔与艰辛曲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