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吟》诗论诗学赏析
文/克克
一、引言
1.1 引出《九三吟》
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而诗人树科创作的《九三吟》,便是在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以粤语诗的形式,纪念这一伟大日子。诗人在这里回顾历史,抒发情感,让读者能感受到那段岁月的沉重与不屈。这首诗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文学作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九三吟》,去细细品味它所蕴含的丰富意蕴与深刻情感。
二、诗作内容解读
2.1 诗句含义剖析
“八十年 九月三 纪念日 日本鬼!”开篇几句,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将时间、历史事件与对象明确点出。“八十年”跨越漫长岁月,“九月三”这一具体日子,是历史的节点,承载着民族记忆。“纪念日”强调其特殊意义,而“日本鬼”则直指侵略者,饱含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与谴责。
“人之初 性本善 学学恶 喺仁德!”诗人化用《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反问的语气,发出对人性善恶的质疑。日本侵略者本也是人,却为何能做出如此残忍恶毒之事,是对侵略者丧失人性、泯灭良知的深刻控诉。
“以前东洋仔 跟住西洋佬 狼嘅心 魔嘅毒……”“东洋仔”“西洋佬”形象地描绘出侵略者的丑恶嘴脸,“狼嘅心”“魔嘅毒”更是将他们的残忍与邪恶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侵略者那狰狞的面目,感受到他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九月三 要记仇 心有恨 噈大爱……”最后几句,诗人呼吁人们要铭记历史,记住曾经的仇恨。但这里的“记仇”并非狭隘的报复,而是要让人们从仇恨中汲取力量,明白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更加珍惜和平,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种“大爱”,是对家国、对民族、对人类和平的深沉之爱。
2.2 主题思想提炼
《九三吟》以抗战胜利纪念日为契机,通过回顾历史、控诉侵略者,深刻地表达了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主题思想。
诗人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回顾了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从“日本鬼”的直白称呼,到“狼嘅心 魔嘅毒”的生动描绘,无一不展现出侵略者的残忍与邪恶。诗人让人们看到,在那漫长的抗战岁月里,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在铭记历史的同时,诗人更强调了珍惜和平的重要性。“九月三 要记仇 心有恨 噈大爱”,这里的“记仇”与“心有恨”,是为了让人们不忘国耻,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而“大爱”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和平,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奋斗。这种主题思想,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对现实的深刻启示。它告诉我们,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只有珍惜和平,才能让人类远离战争的苦难。
三、文学手法赏析
3.1 语言特色分析
《九三吟》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在用词方面极为简洁且富有力量。开篇“八十年 九月三 纪念日 日本鬼!”仅用寥寥数语,便将时间、历史事件与情感对象清晰呈现,其中“日本鬼”一词,直截了当,饱含对侵略者的愤恨。而“狼嘅心 魔嘅毒”这类用词,运用方言与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侵略者的残忍本性,让读者仿佛能直面那狰狞的面目。
在句式上,诗句多以短句为主,如“九月三 要记仇 心有恨 噈大爱”,简洁有力,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冲击力。这种短句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直接、强烈,能够迅速触动读者的心灵。同时,诗歌中还穿插了反问句,如“人之初 性本善 学学恶 喺仁德”,以疑问的语气引发读者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强化了诗人对侵略者丧失人性的控诉。整首诗的语言,既保留了粤语诗的地域特色,又通过简洁有力的用词和短小精悍的句式,将历史与情感深刻地传达给读者,让人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民族精神的不屈。
3.2 修辞手法运用
《九三吟》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比喻手法运用得十分出色,如“狼嘅心 魔嘅毒”,将侵略者比作狼和魔,形象地揭示出他们的残忍与邪恶本质,使读者对侵略者的印象更加深刻,也更能感受到那段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苦难。
反问修辞也在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之初 性本善 学学恶 喺仁德”这一反问,不仅是对侵略者人性扭曲的质问,更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引发读者对人性、战争与和平的深入思考,让诗歌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