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山河一片红》(粤语诗)
——睇到一张邮票谂到嘅
文/树科
火红嘅年代
火红嘅山河
火红嘅诗国
火红嘅地球……
火红嘅工农兵
火红嘅生产力
火红嘅AI啊
火红嘅全人类……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1.粤北韶城沙湖畔
火红花语与时代回响
—— 粤语诗《全球山河一片红》的诗学解构
文/阿蛋
在当代粤语诗歌创作谱系中,树科的《全球山河一片红》以其极简的结构形态与极丰的意象张力,构建了一座连接历史记忆与未来想象的诗性桥梁。这首诞生于 2025 年粤北韶城沙湖畔的短章,以 “邮票” 为触发点,用重复叠咏的 “火红” 意象,将工农兵的历史叙事与 AI 时代的未来图景熔于一炉,在粤语方言的韵律质感中,完成了对 “时代精神” 的诗性编码。本文将从意象系统的建构逻辑、方言诗学的审美特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机制三个维度,结合中西诗学理论,对这首诗作深度解析,探寻其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
一、意象系统的建构逻辑:从 “一片红” 到 “万重红” 的诗性升华
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审美单元,其组合方式往往折射出诗人的思维轨迹与精神向度。《全球山河一片红》最显着的艺术特征,便是以 “火红” 为核心意象的重复使用,这种重复绝非简单的词语叠加,而是遵循着 “空间拓展 — 主体延伸 — 时代跨越” 的逻辑链条,构建起多层级的意象体系。正如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言:“诗人的心灵是一座贮藏器,收藏着无数种感受、词句、意象,这些东西在诗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保持着沉睡状态,直到某种外来的刺激因素 —— 通常是一种情感 —— 触动了它们。” 树科笔下的 “火红” 意象,正是被 “一张邮票” 这一外来刺激所唤醒,进而从沉睡的记忆深处奔涌而出,形成燎原之势。
诗的开篇四句 “火红嘅年代 / 火红嘅山河 / 火红嘅诗国 / 火红嘅地球”,呈现出清晰的空间拓展轨迹。从 “年代” 的时间维度切入,迅速转向 “山河” 的地理空间,再跃升至 “诗国” 的精神疆域,最终抵达 “地球” 的全球视野。这种空间拓展并非随意的铺陈,而是暗合了人类认知世界的逻辑顺序 —— 从具体的时空经验出发,逐步走向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宏观的全球视野。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 的营造强调 “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全球山河一片红》的开篇便深得此道。“一张邮票” 作为 “小” 的具象,触发了 “地球” 这一 “大” 的抽象,在虚实之间构建起广阔的诗性空间。同时,“火红” 这一色彩意象的反复出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正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倡导的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中的 “绘画美”,诗人通过色彩的叠加,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 “全球红” 画卷。
如果说诗的前半部分聚焦于 “空间” 的拓展,那么后半部分 “火红嘅工农兵 / 火红嘅生产力 / 火红嘅 AI 啊 / 火红嘅全人类” 则侧重于 “主体” 的延伸与 “时代” 的跨越。“工农兵”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主体形象,承载着新中国建设初期的集体记忆,是 “火红年代” 的核心推动者;“生产力” 则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关键纽带,既包含了工农兵所代表的传统生产力,也预示着新的生产力形态的出现;而 “AI” 的登场,则将诗歌的视野拉向未来,展现出科技时代的全新图景;最终,“全人类” 的出现,将个体、群体的命运与人类的共同未来相连,实现了主体形象的终极升华。这种从 “工农兵” 到 “全人类” 的主体延伸,与从 “年代” 到 “地球” 的空间拓展形成呼应,共同构建起 “历史 — 现实 — 未来” 的时间维度与 “个体 — 群体 — 人类” 的主体维度相交织的立体意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 “AI” 之后使用了 “啊” 这一语气词,这一看似细微的语言处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在粤语中,“啊” 作为句末语气词,往往带有感叹、咏叹的意味,既表达了诗人对 AI 时代到来的惊叹与期待,也暗含了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关系的思考。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 “火红” 意象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温度与张力,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所言:“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只觉得兴高采烈,如醉如痴,这时美感经验已达到了最高点。”“啊” 的使用,正是诗人进入 “如醉如痴” 的美感经验的直接体现,也将读者带入这种情感氛围之中,实现了情感的共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