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观》(粤语诗)
文/树科
一字简直
一字简单
一字喺天喺地
一字系度,喺简美方向……
诗字喺语言殿堂
国字喺土地玉嘅温暖
汉字噈喺灵魂嘅拳打脚踢
汉字噈喺文明嘅唯一企望……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1.粤北韶城沙湖畔
一字载道,韵承粤魂
—— 树科粤语诗《汉字观》的诗学解构与文化阐释
文/阿蛋
在中国现代诗歌版图中,方言诗歌始终以其独特的语言肌理与文化基因,成为赓续地域文脉、突破普通话诗歌表达边界的重要力量。树科创作的粤语诗《汉字观》,以极简的诗行承载厚重的汉字文化意蕴,将粤语的韵律美感与汉字的精神内核熔铸一炉,既实现了对汉字本质的哲学叩问,也为方言诗歌如何书写文化根脉提供了鲜活范本。本文将从语言诗学、文化阐释、美学建构三个维度,结合古典诗论与现代语言学理论,对《汉字观》进行细致解构,探寻其在一字一句间蕴藏的诗学智慧与文化担当。
一、语言诗学:粤语韵律与汉字肌理的共生共振
方言诗歌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能以独特的语音系统与词汇形态,打破普通话诗歌的表达惯性,激活语言本身的质感与张力。《汉字观》作为一首粤语诗,其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首先体现在粤语韵律与汉字肌理的深度契合,形成了 “音形义” 三位一体的审美效果。
从语音层面来看,粤语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韵,其声调的复杂性(九声六调)为诗歌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韵律变化。诗中 “一字简直 / 一字简单” 两句,“简直”(gaan2 zik6)与 “简单”(gaan1 daan1)均以 “gaan” 为声母,前者为阳上声,后者为阴平声,声调的起伏既形成了语音的节奏感,又暗合了语义从 “直接” 到 “简约” 的递进。这种 “声义相生” 的表达,恰与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出的 “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 的声律美学相呼应 —— 粤语的声调变化如同玉石相击,让简单的字句产生了悦耳的韵律回响。再如 “喺天喺地”(hai6 tin1 hai6 dei6),“天”(tin1,阴平)与 “地”(dei6,阳入)的声调对比,一舒一促,既模拟了 “天” 之辽阔与 “地” 之沉厚的空间感,又通过入声字的短促收尾,强化了 “一字” 所承载的时空分量,使得诗歌的语音形式与语义内涵达成了高度统一。
从词汇层面来看,粤语中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与独特的语气词,为诗歌增添了文化纵深感与情感温度。诗中的 “喺”(hai6,相当于 “在”)、“噈”(zak1,相当于 “就”)均为粤语中的古汉语遗存,这类词汇的使用不仅让诗歌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更在语言层面构建了一条连接古今的通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汉字观》中 “喺” 字的反复使用(“喺天喺地 / 喺度,喺简美方向”),以方言特有的语气词营造出一种 “在场感”—— 仿佛诗人正站在粤北韶城的沙湖畔,手指天地间的汉字,向读者娓娓道来,这种 “真景物” 与 “真感情” 的交融,让诗歌的境界在方言的语境中得以凸显。此外,“拳打脚踢”(hyun4 daa2 goek3 tek1)这一粤语中常用的口语化表达,将抽象的 “灵魂” 具象化为具有动作感的存在,这种 “以俗为雅” 的语言策略,既打破了传统诗歌对 “灵魂” 的玄虚书写,又以方言特有的生动性,让汉字与灵魂的关联变得可感可知,实现了雅俗之间的审美平衡。
从汉字本身的肌理来看,诗歌虽以粤语为表达载体,却始终围绕汉字的 “形” 与 “义” 展开书写。“一字喺天喺地” 看似简单,实则暗合了汉字 “天” 与 “地” 的构字逻辑 ——“天” 在甲骨文中考为 “头顶之上” 的象形,“地” 则与 “土” 相关,诗人以 “喺天喺地” 的表述,将汉字的象形本义与空间意象相勾连,让读者在方言的语音中联想到汉字的视觉形态。这种 “音形互释” 的特点,与许慎《说文解字》中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的造字原则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而 “国字喺土地玉嘅温暖” 一句,更是直接指向 “国” 字的构字本义 ——“国”(国)在古文字中为 “囗”(wéi,指城邑)中有 “戈”(守卫),后演变为 “囗” 中有 “玉”(象征珍宝),诗人以 “土地玉嘅温暖” 诠释 “国” 字,既贴合了汉字的演变轨迹,又赋予其 “土地为基、玉为魂” 的文化内涵,让汉字的肌理在方言的诠释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