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嘅七日》(粤语诗·组诗)
文/树科
《天补》
日日月月
瞓瞓觉觉
风水轮流转
热头晒被窦……
彳彳亍亍
行行企企
牡丹花前百花过
落叶随风唔黐身……
《地补》
听听雀仔
睇睇草根
黐黐花露
话知日月,闲噈信步……
流水佢流
和风摇柳
唯心哭笑
唯物潇潇洒洒,飘飘……
《人补》
身外冇物
心度有你
同志朋友
灵犀交流……
《静补》
郁咗郁多
欲梦噈火
抓紧舒张
冥冥入定……
《食补》
新鲜嘅噈喺生猛嘅
活泼嘅开朗嘅
点止色香美颜
贪佢又嫩又滑
仲喺可口嘅青甜嘅……
味冇味,味有味
天财地宝嚟嘅
飞嘅游嘅爬嘅
任佢煎炒烹炸
至紧要原装元气……
《动补》
静噈静鸡鸡
郁噈跷鸡鸡……
查实唔使去健身
户外郁郁噈自由……
《心补》
心力会攰
直情补心……
动静嘟喺两相宜
跷跷板嘅平衡你知道……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1.粤北韶城沙湖畔
烟火气里的生命哲思
—— 树科粤语组诗《生活嘅七日》诗学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始终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与鲜活的生活质感,为诗坛注入着别样的生机。树科的粤语组诗《生活嘅七日》,以 “补” 为核心意象,串联起 “天补”“地补”“人补”“静补”“食补”“动补”“心补” 七篇短章,既保留了粤语方言的质朴韵味,又蕴含着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从诗学角度审视,这组作品在语言建构、意象选择、哲思表达等层面,均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堪称当代方言诗歌中兼具生活气息与哲学深度的佳作。
一、方言入诗:语言的 “在地性” 与诗性转化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其入诗历来是一把 “双刃剑”—— 若运用不当,易陷入地域狭隘性,阻碍读者理解;若运用得法,则能激活语言的原生魅力,让诗歌焕发出独特的文化质感。树科在《生活嘅七日》中,对粤语方言的运用堪称精妙,既坚守了语言的 “在地性”,又完成了方言的诗性转化,让方言不再是单纯的地域符号,而成为承载情感与哲思的重要载体。
组诗中,大量粤语口语词汇的运用,构建起浓郁的岭南生活场景。如《天补》中的 “瞓瞓觉觉”“热头晒被窦”“唔黐身”,《地补》中的 “听听雀仔”“睇睇草根”“闲噈信步”,《食补》中的 “生猛嘅”“又嫩又滑”“青甜嘅”,这些词汇均源自粤语日常口语,朴素直白却极具画面感。“热头晒被窦” 一句,“热头” 即 “太阳”,“被窦” 指 “被窝”,短短五个字,便勾勒出岭南阳光下晒被子的温馨场景,比普通话中的 “太阳晒被窝” 更添几分亲昵与生活气息;“闲噈信步” 中,“噈” 为粤语常用语气词,无实义却能软化语气,传递出漫步时的闲适心境,这种语气词的妙用,是普通话难以复制的。
更值得称道的是,树科并未止步于方言词汇的堆砌,而是通过对语言节奏的把控,将方言的口语化转化为诗歌的韵律美。粤语作为声调语言,其平仄变化丰富,天然具备音乐性。组诗多采用短句,且句式灵活多变,如《动补》中 “静噈静鸡鸡 / 郁噈跷鸡鸡”,“静鸡鸡”“跷鸡鸡” 均为粤语叠词,前者表 “安静”,后者表 “活泼好动”,两句对称,声调平仄相间,读来朗朗上口,既保留了方言的诙谐感,又形成了诗歌的内在韵律。这种韵律并非刻意追求的格律,而是源自方言口语的自然节奏,正如朱自清在《诗的语言》中所言:“诗的语言源于口语,却又高于口语,它是口语的提炼与升华。” 树科的方言诗,正是践行了这一理念,让方言在诗性的淬炼中,既不失本色,又更具韵味。
此外,组诗中方言与书面语的巧妙融合,进一步拓展了语言的表达空间。如《地补》中 “唯心哭笑 / 唯物潇潇洒洒,飘飘”,“唯心”“唯物” 为哲学书面语,与前文 “听听雀仔”“睇睇草根” 的口语化表达形成对比,却不显突兀。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诗人从日常生活观察到哲学思考的过渡,又让语言在雅俗之间找到了平衡,避免了方言诗易陷入的 “俗而不雅” 的困境。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诗的语言应是‘雅俗共赏’的,既要有民间的鲜活,也要有文人的雅致。”《生活嘅七日》的语言,正是在方言的 “俗” 与哲思的 “雅” 之间,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二、“补” 之意象:从自然到心灵的生命关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