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诗学鉴赏:粤语诗中的存在主义对话与数字时代情感镜像
文/一言
一、引言:粤语诗作为当代诗歌的方言实验
树科的《有冇》是一首典型的当代粤语诗歌,收录于2025年7月22日出版的《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创作地点为粤北韶城沙湖畔。这首诗以独特的方言表达和哲学追问,展现了数字时代人类关系的微妙状态。作为粤语诗歌的代表作,《有冇》不仅延续了粤语文学的传统,更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日常对话升华为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
粤语诗在当代诗歌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它既保留了方言的鲜活生命力,又能够承载深刻的现代性思考。树科在这首诗中运用的"唔讲...唔话..."的否定式开头,实际上是对传统诗歌表达方式的一种解构,这种解构本身构成了对数字时代交流困境的隐喻。诗中反复出现的"有冇"(粤语"有没有")这一核心词汇,既是日常对话中的常见用语,又成为了贯穿全诗的哲学命题,这种双重性使得诗歌在通俗与深刻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二、文本细读:从电子粒子到人际碰撞的意象转换
《有冇》开篇即以"唔讲电子,粒子/唔话镜像,屏幕"的否定句式展开,这种表达方式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拒绝技术术语的对话空间。诗人刻意避开"电子"、"粒子"、"镜像"、"屏幕"这些科技词汇,表面上是拒绝谈论技术,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拒绝来凸显技术对人际交流的侵入性影响。这种否定式的表达构成了诗歌的第一层张力:在数字时代,我们越是试图回避技术术语,这些术语反而越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紧接着的"噈讲你,喺可能/噈话我,嘟可能"("就说你,是可能/就说我,都可能")将话题从抽象的技术领域转向具体的人际关系。"喺可能"与"嘟可能"的粤语表达,既保留了方言的韵味,又通过"可能"这一不确定性词汇,暗示了人际关系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这种从科技到人际的意象转换,巧妙地反映了数字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在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反而变得愈发困难。
诗歌中段"即系讲,有冇碰撞/仲系话,有冇接触郁到"("也就是说,有没有碰撞/或者说,有没有接触移动")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碰撞"与"接触"两个物理学术语被用于描述人际关系,这种隐喻运用既新颖又贴切,暗示了人际互动中那种难以言传的微妙感觉。粤语"郁到"("移动")一词的运用,特别生动地捕捉了人际关系中那种动态的、不确定的状态。
三、哲学维度: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有冇"之问
《有冇》的核心哲学命题体现在结尾的对话中:"你讲咯,有冇?/我话哈,有冇……你知嘅……"("你说吧,有没有?/我说啊,有没有……你知道的……")。这段对话将全诗推向存在主义的高度。"有冇"这一简单的是非问句,在此处已经超越了字面意义,成为对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
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看,"有冇"的重复出现构成了对"存在"与"虚无"关系的探讨。海德格尔曾区分"存在"(Being)与"存在者"(beings),而《有冇》中的对话恰恰再现了这一区分:当问"有冇"时,是在询问某种具体的存在状态;而回答"有冇"时,则是在确认或否认这种存在状态。但诗歌的巧妙之处在于,最后的"你知嘅"("你知道的")又将问题抛回给读者,暗示这种存在状态是不可言说、只能意会的。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而《有冇》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这一思想。诗中人物不断追问"有冇",实际上是在寻找某种确定的本质或意义,但对话的开放性结局表明,这种本质或许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追问本身。这种哲学思考通过粤语日常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四、语言艺术:粤语方言的诗歌表现力
《有冇》作为粤语诗歌,其语言艺术值得特别关注。诗中大量使用粤语特有词汇和语法结构,如"噈"("就")、"喺"("是")、"嘟"("都")、"即系"("即是")、"仲系"("还是")、"郁到"("移动")等,这些词汇不仅保留了粤语的音韵特色,更赋予了诗歌独特的地域文化质感。
粤语的九声六调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性可能。《有冇》中"有冇"二字的重复出现,在粤语发音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有"(jau5)与"冇"(mou5)虽然同属阳上声,但声母的差异使得这两个字在连读时产生微妙的音韵变化,这种变化恰好呼应了诗歌主题的不确定性。
此外,粤语中大量保留的古汉语词汇也为诗歌增添了历史纵深感。如"噈"(就)、"喺"(是)等词在古汉语中都有使用,这些词汇的运用使得《有冇》在表达现代主题的同时,又与传统文学建立了隐秘的联系。这种古今交融的语言特色,正是粤语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