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月光十六圆》(粤语诗)
文/树科
光喺十五
十六满咗……
天狗食月
凡人赏月……
月月月月
光光光光……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10.5.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十五月光十六圆》的诗学意蕴赏析
文/阿蛋
一、引言:粤语诗的独特诗学空间与《十五月光十六圆》的出场
在中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语言始终是诗歌艺术表达的核心载体之一。从《诗经》的四言古体,到唐诗宋词的格律严整,再到现当代诗歌的语言革新,不同语言形式为诗歌开辟了迥异的审美疆域。粤语作为中国南方极具特色的方言,其保留的古汉语语音、独特的词汇体系与韵律节奏,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别样的诗学空间。树科先生的粤语诗《十五月光十六圆》,以极简的篇幅、凝练的语言,将 “月亮” 这一传统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置于粤语的语境之中,既延续了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又融入了现代的观察与思考,成为粤语诗创作中一则值得深入探析的范例。
《十五月光十六圆》篇幅甚短,仅三小节十二字,却如一幅意蕴深远的水墨小品,留白处皆有深意。“光喺十五 / 十六满咗……” 开篇两句,以粤语特有的判断词 “喺” 与动态助词 “咗”,勾勒出月亮圆缺变化的自然现象。“天狗食月 / 凡人赏月……” 则引入了神话传说与人间百态,形成了超验与经验的对照。“月月月月 / 光光光光……” 以叠词收尾,在语言的重复中营造出绵延不绝的诗意。接下来,本文将从语言特色、意象内涵、诗学传统三个维度,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赏析。
二、语言特色:粤语的韵律之美与极简的表达艺术
(一)粤语词汇的独特韵味
粤语作为一种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特征的方言,其词汇与语法体系都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为诗歌创作带来了独特的韵味。在《十五月光十六圆》中,诗人精准地运用了粤语中的核心词汇,让诗歌在语言层面就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古典意蕴。
“光喺十五” 中的 “喺”,是粤语中最常用的判断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在”。“喺” 字的发音为 “hei2”,声调平缓,与 “光”(gwong1)、“十五”(sap? ng?)的发音搭配,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韵律感。相较于普通话 “光在十五” 的直白表述,“喺” 字更显口语化与生活化,仿佛是诗人在月下随性的呢喃,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 “十六满咗” 中的 “咗”,是粤语中的动态助词,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 “了”。“满咗” 一词,简洁地传达出月亮在十六日圆满的状态,“咗” 字的加入,让 “满” 这一静态的状态有了动态的过程感,仿佛能看到月亮从十五的 “未满” 到十六的 “圆满” 的渐变,赋予了自然现象以生命的律动。
这种对粤语词汇的运用,并非简单的方言堆砌,而是诗人对语言表现力的深刻把握。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语言有工拙,而无古今;有真伪,而无雅俗。” 诗人选择粤语作为创作语言,正是看中了粤语词汇中蕴含的独特表现力,让诗歌在表达上更具张力与韵味。
(二)极简主义的表达艺术
在现当代诗歌创作中,极简主义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追求,它主张以最少的语言承载最丰富的意蕴,通过留白让读者参与到诗歌的解读与再创作之中。《十五月光十六圆》在表达上便体现出鲜明的极简主义特征,十二字的篇幅,却涵盖了时间、现象、神话、人间等多重维度的内容。
开篇 “光喺十五 / 十六满咗”,仅八字便交代了核心的自然现象 —— 月亮在十五出现,到十六达到圆满。这里没有对月亮形态的细致描绘,没有对月色的渲染,却通过 “光” 与 “满” 两个核心意象,让读者瞬间联想到十五、十六月色的不同状态。这种 “不写之写” 的手法,恰如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构建出十五夜月色的朦胧与十六夜月色的皎洁,这种想象的过程,让诗歌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
“天狗食月 / 凡人赏月” 两句,同样延续了极简的表达风格。“天狗食月” 是中国传统神话中关于月食的说法,诗人用四字便引入了神话维度,为诗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凡人赏月” 则将视角拉回人间,描绘出普通人在月下赏景的生活场景。神话与人间的对照,仅用八字便完成,语言的凝练程度令人叹服。而结尾 “月月月月 / 光光光光”,以叠词的形式重复,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四个 “月” 字的重复,既指时间上的 “每个月”,也暗示了月亮圆缺变化的循环往复;四个 “光” 字的重复,则强调了月光的永恒与绵延。这种重复不是语言的冗余,而是通过韵律的叠加,让诗意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得到延伸,形成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