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度嘅德》(粤语诗)
文/树科
道嘅道冇道
道嘅德有道
道嘅冇限
德有形容……
泉水有流
溪水有量
江河湖水有度
海洋岂会冇量?
头发咁多有单双
天高地厚有阴阳
金银珠宝杯中物
襟怀坦荡……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8.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道德度嘅德》的诗学解构与哲学意蕴探析
文/阿蛋
一、方言诗学的独特语境:粤语作为诗歌载体的美学价值
树科的《道德度嘅德》以粤语为创作语言,这一选择本身便构成了诗歌重要的诗学特质。粤语作为古汉语的 “活化石”,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特征,其九声六调的音韵体系为诗歌带来了普通话难以企及的韵律层次感。在诗学传统中,“言为心声” 的理念始终贯穿,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精神载体,更能承载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文化记忆。正如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所言:“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诗之用,其人之遭遇是也。” 粤语于树科而言,既是生长环境的语言印记,更是表达对 “道”“德” 等哲学命题思考的天然媒介。
诗歌开篇 “道嘅道冇道” 一句,便充分展现了粤语词汇的精妙。“嘅” 作为粤语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的”,但其发音轻柔婉转,置于 “道” 与 “道” 之间,形成了语音上的停顿与延宕,使得 “道” 的重复不再单调,反而产生了类似佛经 “般若波罗蜜多” 般的语音循环感,让读者在反复吟咏中进入对 “道” 的哲思语境。而 “冇” 字作为粤语特有的否定词,相较于普通话的 “没有”,更具简洁性与力度,“道嘅道冇道” 七个字,以极简的语言构建出 “道可道,非常道” 的哲学张力,既呼应了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又通过方言的独特表达赋予其全新的诗学内涵。
二、意象体系的构建:从自然物象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诗歌的第二小节以 “泉水有流 / 溪水有量 / 江河湖水有度 / 海洋岂会冇量?” 构建了一组层次分明的自然意象,这组意象不仅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更在哲学维度上完成了从 “有限” 到 “无限” 的超越,体现了诗人对 “度” 与 “量” 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在中国传统诗学中,自然意象始终是诗人寄托情志的重要载体,《文心雕龙?物色》中便有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的论述,树科对水意象的运用,正是通过自然物象的 “形”,传达出哲学思考的 “神”。
“泉水有流” 中的 “流”,强调的是水的动态特征,泉水作为源头之水,其 “流” 是生命的开端,象征着 “道” 的发端;“溪水有量” 中的 “量”,则开始对水的形态进行量化界定,溪水相较于泉水,范围更广,但其 “量” 仍处于可控的范畴,对应着 “德” 的规范性;“江河湖水有度” 中的 “度”,进一步提升了哲学层次,“度” 不仅包含 “量” 的含义,更蕴含着 “适度”“节制” 的价值判断,这与儒家 “中庸之道” 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言 “过犹不及”,江河湖水的 “度”,正是对 “中庸” 理念的诗化表达。而最后一句 “海洋岂会冇量?” 以反问的句式打破了前文对 “量” 与 “度” 的界定,海洋作为水的终极形态,其 “量” 是无限的、不可丈量的,这又回归到老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哲学境界,完成了从 “有限之德” 到 “无限之道” 的升华。
这种意象的递进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张力。泉水、溪水、江河湖水的 “有流”“有量”“有度”,是对 “德” 的具体诠释,体现了 “德” 的规范性与有限性;而海洋的 “冇量”,则是对 “道” 的终极追问,展现了 “道” 的无限性与超越性。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正如《道德经》中 “道生之,德畜之” 的论述,“道” 是万物的本源,具有无限性,而 “德” 是 “道” 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具有有限性,树科通过水意象的层层递进,将这一抽象的哲学关系转化为可感的诗意图景,实现了 “理” 与 “情” 的完美融合。
三、哲学命题的诗化表达:“道”“德”“度” 的辩证关系探析
诗歌的标题《道德度嘅德》直接点明了核心命题 ——“道”“德”“度”,这三个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阐释的哲学体系。在传统哲学中,“道” 与 “德” 的关系始终是核心议题,老子《道德经》开篇便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将 “道” 界定为超越语言与概念的终极存在,而 “德” 则是 “道” 的体现,《管子?心术上》中 “德者,道之舍” 的论述,便明确了 “德” 是 “道” 的载体。树科的诗歌,正是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引入 “度” 的概念,构建了 “道 — 德 — 度” 的三元辩证关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