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内部摩擦
浩大的治水工程如同一台精密而沉重的巨兽,在付出了血的教训并建立起新的安全秩序后,终于重新迈开了步伐。然而,征服自然的外部挑战稍得缓解,人性内部的复杂矛盾便开始悄然滋生,考验着这台庞大机器的另一重韧性。
随着工程向纵深推进,不同工段的难度差异、土石方量的多寡逐渐显现。被阳歌以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庞大劳力,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来自不同的源头:有汉部落的本部族众,有最早归附的黑石、织贝等部落成员,有坚实盟友鹿丘部落派来的支援队伍,还有大量后期吸纳、以工代赈的流民以及被征服部落的奴工。
起初,在生存压力和工程初期的振奋情绪下,这些差异被暂时掩盖。但当疲劳累积,日复一日的艰苦劳作看不到尽头时,细微的嫌隙便开始放大。
矛盾最先在工地上悄然流传的抱怨中体现出来。
“凭什么他们‘鹿丘营’总是分到土质松软的区段?我们‘黑石营’就得天天跟河底的顽石死磕?这工作量能一样吗?”休息时,一个原黑石部落的壮汉岩锤啃着硬饼,看着远处鹿丘营相对“轻松”的作业面,忍不住对同伴嘟囔。
另一边,鹿丘营地的人也有话说:“我们挖的是软土,可要求的方量也大啊!督工的只认挖出去的土石量,我们半点不敢停歇,比凿石头也轻松不到哪去!再说了,我们的口粮好像比‘本部营’的要少一点?”
流民和奴工组成的“附庸营”则更加沉默,却也更加敏感。他们负责的大多是基础的土石运输、垃圾清理等杂役,工作量繁重却似乎最不被看重。他们注意到,分发工具时,他们总是最后拿到,而且多是些旧工具、钝工具;吃饭时,他们的粥似乎也更稀薄一些。一种被歧视、被剥削的压抑情绪在他们中间弥漫。
“都是干活卖力气,为何分三六九等?”一个曾是鱼牙部落战士、现在沦为奴工的汉子水獭,在夜里偷偷对同棚的人低语,眼中闪烁着不甘。
这些琐碎的抱怨和猜忌,如同堤坝下的蚁穴,起初微不足道,但积累起来,却足以动摇军心。终于,在一次工具分发中,因为一批新打制的青铜镐优先配给了本部营和工师营,而附庸营只分到些磨损严重的旧工具,冲突爆发了。
“欺人太甚!”水獭猛地将一把旧石镐摔在地上,怒吼道,“这破玩意儿怎么干活?分明是瞧不起我们!这工,老子不干了!”
附庸营中积压的怨气瞬间被点燃,数十人跟着鼓噪起来,围住了负责分发工具的物资点。本部营的人见状,立刻围上来维护秩序,双方推搡叫骂,气氛骤然紧张,眼看就要从口角演变成械斗。
消息飞速传到了正在“三门峡”督战攻坚的阳歌耳中。他眉头紧锁,并未立刻雷霆震怒。他深知,这种因资源分配和 perceived injustice(感知到的不公)引发的矛盾,单纯靠强压只会埋下更深的祸根。他需要的是一个能从根本上化解怨气、并能将这种内部张力转化为积极动力的机制。
“坚骨!”阳歌沉声道。 “属下在!”内务总管立刻上前。 “你亲自去处理。记住,一要公正,二要透明,三要给出路。”
坚骨,这位曾经的巨鹰城邦奴隶起义领袖,对于底层劳役者的心态和诉求有着最深切的理解。他立刻带着几名手持《汉约》简册的文书官赶赴现场。
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首先喝止了冲突,然后要求各方派出代表,当场陈述诉求。他让文书官记录下鹿丘营关于工作量核算的疑问、黑石营关于工程难度差异的抱怨、以及附庸营关于工具和食物配给不公的指控。
接着,他带着各营代表,亲自重新丈量了各工段已完成的土石方量,核查了工具损耗记录和每日粮秣发放账目。事实很快清晰:工作量核算确实存在粗糙之处,不同难度工段的付出未被精确衡量;工具分配虽有优先序列,但并非刻意克扣附庸营;食物配给标准其实一致,但可能因分发过程中的细微误差或炊事人员无意识的偏袒,造成了观感上的差异。
坚骨当场做出了裁决:
1. 重新核定工作量:引入“难度系数”,根据土质坚硬程度、运输距离远近、地下水情况等因素,对不同工段的单位土石方量赋予不同的权重,使工作量核算更公平。
2. 工具轮换与保障:规定新旧工具必须按比例轮流分配至各营,并设立更高效的维修点,确保工具可用性。承诺后续工具产出将优先补充损耗最大的工段。
3. 食物分发透明化:每日粮秣分配,必须由各营派出代表共同监督称量,确保绝对公平。
这些措施暂时平息了现场的怨气,但坚骨知道,这还不够。他回到阳歌处,汇报了情况并提出了一个更深远的建议。
“首领,单纯追求公平,仍是被动应对。为何不将‘多劳’与‘多得’直接挂钩?让所有人都能看到拼命干活的确切好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