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以北,黑石山脉的支脉如同巨兽沉睡的脊梁,在铅灰色的天穹下沉默地蜿蜒。这里人迹罕至,只有呼啸的山风与坚韧的苔藓常年为伴。而此刻,在一处原本被千年藤蔓、风化巨石巧妙遮掩的山壁之上,一个巨大的洞口赫然显露,仿佛巨兽终于睁开了它幽深的眼眸。
人工开凿的痕迹新鲜而粗犷,原本需要数人合抱的岩石被巧妙地炸开或凿碎,洞口被拓宽至足以容纳数辆牛车并行。两侧新夯实的土墙还带着潮湿的气息,上面密集地插着熊熊燃烧的松明火把,跳动的火焰竭力驱散着从洞内溢出的阴冷与黑暗。汉国那标志性的玄色龙纹旗,与一面新近设计的、代表“方舟计划”的简易徽记旗并列飘扬。那徽记由简化的书籍(象征知识)、麦穗(象征生存)与交叉的工斧(象征建造)交织而成,在凛冽的山风中猎猎作响,宣告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在此转折。
洞口前那片相对平整的空地,此刻黑压压地聚集了数百人。他们并非盔明甲亮的战士,而是经过严格遴选,即将作为文明火种,第一批迁入“方舟一号”地下避难所的人们。队伍沉默而有序,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这里有脸上带着烟火熏烤痕迹、手指关节粗大的老工匠,他们小心地抚摸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工具箱;有面容清癯、手指或衣襟上沾染着洗不掉的墨迹或矿物颜料的学者与文书,他们背负着或怀抱着一卷卷沉重的竹简、皮卷,或是包裹严实的骨片、玉版,那里承载着星象、医药、农事、历史的碎片;有神情沉稳、皮肤黝黑的老农,他们最珍贵的行囊是层层包裹的、经过精心挑选的各类作物种子,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仿佛还能感知到泥土的温度;还有许多眼神中交织着不安、迷茫与一丝被选中者的期待的年轻夫妇,他们紧紧牵着懵懂孩童的手,肩上的行囊里除了少量口粮,或许还藏着一件家乡的微小信物。
空地边缘,负责维持秩序和引导的汉国士兵们神情肃穆,他们的目光不仅望向人群,更警惕地扫视着周围险峻的山峦。谁都知道,这份脆弱的安宁是何等来之不易。
阳歌站在洞口一侧一块天然形成的、稍高的巨岩上。他没有穿戴象征权力与威仪的冠冕和繁复袍服,仅着一身便于行动的深褐色皮甲,外罩一件御风的玄色斗篷。他的身影在广阔的山壁和巨大洞口映衬下,显得异常孤独,却又如磐石般坚定。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每一张面孔,那些脸上刻着对未知前路的恐惧,对即将告别的故土阳光与清新空气的深深眷恋,但更多的,是一种在绝境中被赋予了延续使命的、沉甸甸的凝重。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过来,场内最后一丝窃窃私语也归于沉寂,只剩下风掠过山隙的呜咽与火把燃烧的噼啪声时,阳歌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在山谷间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我的同胞们,”他顿了顿,目光如炬,“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逃离!不是背弃我们的土地与天空!”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斩钉截铁的力量:“我们踏出的这一步,不是退却,而是前进!是向着注定降临的黑暗,向着吞噬一切的严寒,向着那名为‘喀喇’的毁灭长夜,发起的第一场反击!是人类智慧与意志,向无情天地发起的抗争!”
他伸手指向那幽深如同巨兽咽喉的洞口:“这洞口之后,不是埋葬希望的坟墓!而是我们亲手开辟的、承载着未来的希望之地!是我们为子孙后代,为我们文明的火种,保留的最后堡垒!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守护的决心;这里的每一缕微光,都将指引存续的方向!”
他的话语简短,没有冗长的训诫,没有虚幻的许诺,只有赤裸裸的现实与沉甸甸的责任,以及在这责任重压下淬炼出的、不容置疑的信念。
“从这里开始,‘方舟’起航!”阳歌举起右臂,握紧拳头,声音如同洪钟,撞击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愿我先祖之灵,洞察幽明,佑我族裔,于绝境中寻得生路,于长夜内守护星火,薪火相传,不绝于缕!”
“薪火相传,不绝于缕!”人群中,不知是谁先跟着低吼出声,随即,这声音汇聚起来,从低沉到高昂,如同压抑已久的浪潮,拍打着冰冷的山崖。许多人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那不仅仅是悲伤,更是一种决绝的认同。
简单的仪式结束,在坚手和玥清晰有力的指挥下,漫长的人群开始如同一条沉默的河流,有序地向洞口内部移动。
坚手站在入口最关键的位置,他像是一个审视着自己毕生杰作的雕刻家,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视着拱券的每一处接缝,支撑结构的每一根承重柱,检查着加固过的岩壁是否稳固。数月来的不眠不休,无数工匠的心血汗水,都凝聚于此。他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里燃烧着的亢奋与专注,却比旁边的火把更加明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