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时间将要加速,感觉这没啥可写了,往下写三冠第一冠,4月份3600米的Prix Georges de Talhou?t-Roy/乔治·德·塔卢埃-罗伊大奖赛这场G2赛事直接略过(≧▽≦)关于主要对手,就是原98年法国达比马娘安然入梦和原98年凯旋门赏冠军传奇混合还有一些自己编造的。至于望族,她是99年的。)
清晨的训练场还浸在薄雾里,草叶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本理子站在计时台旁,手里的秒表屏幕亮得像块冰,目光紧紧盯着赛道上那道黑色身影。
蚀日烛龙正进行1000米适应性跑,蹄铁鞋踩在软草地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和前两天不同,她的步频明显放缓,每一步都像是在与草地对话——既没有陷入软土的滞涩,也没有发力过猛的颠簸,身影在晨雾中起伏,像艘贴着水面滑行的船。
"嘀——"秒表的蜂鸣声刺破晨雾。
?本理子低头看去,屏幕上的数字让她握着秒表的手指猛地收紧——55秒37。
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蚀日烛龙的1000米成绩稳定在54秒到56秒之间。要知道,即便是法国本土最顶尖的赛马娘,在隆尚的软草地上跑这个距离,平均用时也在57秒开外。(注意,是平均)更别说,她只用了三天就完全适应了与日本截然不同的场地特性。
"停。"?本理子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半度,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蚀日烛龙在终点线前停下,呼吸略有些急促,额角的汗珠顺着下颌线滑落,滴在草地上晕开一小片深色。她转头看向计时台,眼神里带着询问。
?本理子走过去,调出平板电脑上的步频曲线图。屏幕上的绿色折线平滑得近乎完美,几乎与她前晚用算法模拟出的"最优轨迹"重合。这意味着,蚀日烛龙不仅适应了场地,更精准地执行了她制定的每一个技术细节。
"步频稳定在1.8步/秒,蹄铁接触地面角度32度,完美避开了软土的阻力区。"?本理子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语气依旧冷静,却掩不住数据背后的震撼,"但你应该感到疲劳才对。按照体能模型,连续三天维持这个强度,肌肉乳酸堆积量会超标17%。"
蚀日烛龙弯腰揉了揉小腿,动作轻松得像只是散了个步:"还好,可能是身体比较适应这里的气候。"
"不可能。"?本理子立刻反驳,从公文包里掏出肌电监测仪,"来,测一下肌肉活跃度。"
电极片贴上蚀日烛龙的小腿时,她下意识地缩了缩。监测仪的屏幕上跳出一串波形,红色的肌电信号稳定而规律,完全没有高强度训练后的紊乱。?本理子盯着屏幕,眉头拧成一个结——这组数据,甚至比训练前的基础值还要平稳。
接下来的阻力模拟训练更是让?本理子沉默了很久。她特意在赛道中段设置了模拟强风的装置,按照计算,逆风会让速度降低至少1~2秒。可蚀日烛龙却像是提前预判了风的轨迹,身体在逆风区微微侧倾,步幅自动调整为原来的0.8倍,冲过终点时,用时只比无风状态多了0.15秒。
"你的身体像是自带数据处理器。"午休时,?本理子看着正在吃三明治的蚀日烛龙,第一次主动打破了训练时的沉默,"通常来说,跨场地适应需要至少两周,肌肉记忆的调整更是需要反复纠错。但你……"(混蛋!当然是因为我蚀日烛龙的身体素质天下无敌!)
她顿了顿,似乎在斟酌合适的词:"像是把隆尚的草地,变成了特雷森的训练场。"
蚀日烛龙咬了口三明治,面包里夹着勇舞家厨房做的火腿,带着淡淡的烟熏味:"可能是因为,我只想着怎么跑更快,没想过适不适应。"
这个答案简单得近乎天真,却让?本理子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她忽然想起多年前,天狼星象征也曾这样对她说过:"理子,数据里算不出风的方向。"那时她只觉得是天狼星随口说的,现在看着眼前的身影,心底某个尘封的角落忽然松动了。
下午的战术分析课,蚀日烛龙甚至能指出她PPT里的一处疏漏——关于安然入梦的过弯习惯,她根据录像细节,提出对方其实更擅长在弯道后半段加速,而非模型预测的入弯即冲刺。后来查资料证实,蚀日烛龙的判断是对的。
"你晚上……"?本理子收拾东西时,犹豫着开口,"别再加练了。"
蚀日烛龙正在收拾训练装备,闻言抬头:"可是按计划,晚上还有核心力量训练。"
"计划是死的,身体是活的。"?本理子合上公文包,金属牌“误差≤0.5秒”的字样在灯光下闪了闪,"你的恢复速度远超模型预期,但这不代表可以透支。法国三冠赛是持久战,不是一场1000米冲刺。"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修改"计划"。
蚀日烛龙看着她紧绷的侧脸,忽然笑了:"好,听你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