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有时会为某个细节争论到深夜。亦未倾向于更简洁、更具现代感的转化,以适应大众市场的审美;月色则希望保留更多传统纹样的复杂性和象征意义,认为那才是其灵魂所在。
“这个回纹,简化到这种程度,就失去了它原本‘富贵不断头’的寓意了。”月色指着亦未修改过的一个图样,坚持道。
“但过于繁复,可能会让现代消费者觉得有距离感,不利于传播和商业化。”亦未试图理性分析。
争论陷入僵局时,两人会停下来,喝口茶,或者走到窗边看看夜色。然后,通常是由亦未率先打破沉默,她会拿起笔,在月色的原稿和自己的想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也许…可以保留核心的回纹结构,但在用色和材质上做现代化处理?”她尝试着画出一个新的草图,“比如,用这种带有金属光泽的古老布料作为底衬,用简化的回纹红线刺绣…”
月色看着草图,眼睛慢慢亮起来:“这样…似乎可以。既保留了传统的骨架,又有了现代的肌理。”
她们相视一笑,之前的争执烟消云散。这种在创作中的碰撞与磨合,让她们感受到另一种层面的亲密——不仅是生活的伴侣,也是思想与事业的同行者。
蜜周的最后一天,亦未接到了助理打来的电话,提醒她明天需要回公司处理积压的事务,以及几个重要的会议。挂断电话,亦未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中升起一丝淡淡的不舍。这一周与世隔绝的、纯粹属于彼此的时间,太过美好,让她几乎忘记了外面那个高速运转的世界。
“要回归现实了?”月色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递给她。
亦未接过茶杯,指尖感受到温暖的瓷壁。“嗯。”她轻轻应了一声,将月色揽入怀中,下巴摩挲着她的发顶,“有点不想放手。”
月色在她怀里轻笑:“又不是见不到了。晚上我还在这里等你,和过去一样。”
“不一样了。”亦未低声说,手臂收紧,“现在,这里是‘我们家’。”
月色心中一动,回抱住她:“对,我们家。”
第二天,亦未重新穿上挺括的西装,恢复了都市精英的利落形象。只是,当她拿起公文包时,目光在无名指的银戒上停留了片刻,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一丝柔和的弧度。出门前,月色像往常一样,为她整理了一下领带,然后在她唇上印下一个轻吻。
“加油,亦总。”
“等我回来,月老师。”
回到公司的亦未,立刻被堆积如山的文件和密集的会议淹没。然而,同事们隐约感觉到,这位以严苛高效着称的亦总,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她依然雷厉风行,决策果断,但在听取汇报或批评下属时,语气中少了几分以往的冷硬,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耐心。在一次项目讨论陷入僵局时,她甚至罕见地没有直接否定一个看似不成熟的提议,而是引导团队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其潜在价值。
“亦总,您最近…好像更…”午餐时,她的助理小心翼翼地想找个合适的词。
“更什么?”亦未抬眼。
“更…有温度了。”助理壮着胆子说。
亦未愣了一下,随即微微一笑,没有否认,只是低头切着盘子里的食物,无名指上的戒指在餐厅灯光下闪过一道微光。“可能是吧。”她淡淡地说。
助理看着她脸上那转瞬即逝的柔和,心中了然。婚姻,尤其是和那样一位伴侣的婚姻,果然能改变一个人,哪怕是她那位曾经仿佛由数据和逻辑构成的老板。
下午,亦未抽空看了一下“红线空间”重新开馆后的运营数据。预约人数稳定,新推出的“寻根与创新”工作坊预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她给月色发了条信息:“新系列反响不错。晚上想吃什么?我订位子。”
月色很快回复:“家里吃吧。我买了菜,想试试你上次说想吃的那个食谱。”
看着屏幕上的“家里吃吧”四个字,亦未的心像是被羽毛轻轻拂过,一种踏实而温馨的感觉蔓延开来。她回复:“好。需要我带什么回去吗?”
“带你自己回来就好。”
下班后,亦未推掉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应酬,准时驱车回家。推开工作室的门,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月色系着围裙,正在厨房里忙碌,灶台上炖着汤,发出咕嘟咕嘟的、令人安心的声音。
这一幕,平凡至极,却让亦未站在门口,久久没有动弹。这就是她曾经在无数个加班的深夜里,潜意识中渴望却从未敢仔细描摹的画面——一盏灯,一顿饭,一个等待她归家的人。
“回来了?”月色回头看到她,脸上露出笑容,“洗手吃饭,马上好。”
晚餐是简单的三菜一汤,味道家常却温暖。她们边吃边聊,亦未说了些公司的趣事,月色分享了白天来工作室的几位学员的进展。
“今天来了一位很特别的阿姨,”月色夹了一筷子菜给亦未,“她说在报纸上看到了我们婚礼的报道,很受感动。她年轻时也是做纺织的,后来为了家庭放弃了。现在孩子大了,她想重新拾起来,问我们收不收她这样的‘老学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