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堡垒内部的气氛,如同拉满的弓弦,紧绷而充满力量感。净化水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外部扩散的“蚀”能污染,如同不断蔓延的阴影,催促着他们必须尽快行动。
经过赵小雨、陈明与林默不眠不休的优化和测试,第一代实战型 “净化箭矢” 终于定型。箭头采用中空结构,内部核心并非简单的净化符纹薄片,而是一块米粒大小、经过多次能量刻印强化的“月长石-晶能复合基板”,上面以纳米级的精度蚀刻了微型化的净化能量回路。基板连接着一个火柴头大小的、一次性高能晶石,为箭矢提供触发能量。
这种箭矢并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的作用是在命中目标后,瞬间释放一次性的、强度可控的净化能量冲击。根据装药量和符纹结构的不同,分为两种型号:
Ⅰ型净化箭(范围型): 命中后释放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半球形净化力场,持续三到五秒,能有效中和范围内的“蚀”能污染,对低级蚀灵有显着杀伤,对暗影蚀灵能造成强烈干扰和削弱。适用于清理污染区、阻断感染扩散。
Ⅱ型净化箭(聚焦型): 能量更加集中,形成一道穿透性极强的净化光束,对单体目标(如暗影蚀灵核心、被污染的设备节点)进行精准净化或破坏,效果更强,但作用范围极小。
林默亲自对这两种箭矢进行了严格的性能测试。他用收集来的“蚀”能样本和捕捉到的、被轻微污染的变异鼠作为目标。测试结果令人满意:Ⅰ型箭矢成功将一小片污染土地恢复了正常,并将变异鼠体内的蚀能驱散,使其恢复了(短暂的)正常状态后死亡;Ⅱ型箭矢则轻易洞穿了模拟暗影蚀灵能量核心的靶标,将其中的蚀能彻底净化。
“效果达到预期。”林默擦拭着手中的复合弓,眼神锐利,“是时候检验它们的实战效果了。”
目标,锁定在西面那个失控的日军实验室外围区域。根据张大山持续的感知和雷虎小队提供的情报,实验室泄漏的“蚀”能污染正在以实验室入口为中心,缓慢向四周侵蚀,最近的距离洞穴堡垒已不足十五公里。污染区内开始出现大量被不同程度腐蚀的植被、土地,以及一些行动迟缓、形态不稳定的低级蚀灵(被称为“腐行者”),它们像是失败的感染产物,威胁性远不如暗影蚀灵,但数量正在增加,且是污染扩散的载体。
这次行动的目的,并非强攻实验室主体,而是 “外围清扫与实战测试” 。一是验证净化箭矢的实战效能,二是清理掉这些扩散的污染和低级蚀灵,延缓污染区的扩张速度,三是进一步侦察实验室外围的防御情况和能量反应。
行动小队由林默亲自带队,张大山作为副手兼侦察,赵小雨留守堡垒负责监控和远程支援(通过改进后的晶能通讯器),陈明则继续优化净化技术。这是洞穴堡垒首次主动对外部威胁发起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军事行动。
清晨,薄雾未散。林默和张大山全副武装,通过隐蔽的峭壁出口,悄无声息地潜入山林。林默背负复合弓和特制的箭囊,里面装着常规破甲箭、爆破箭以及新研发的两种净化箭。张大山则手持晶能爆破弩枪,腰挂近战砍刀,他那条石腿行走在山路上,反而比常人更加稳健。
两人行动迅捷而隐蔽,如同林间掠过的疾风。张大山的地脉感知全面展开,如同一个无形的生物雷达,提前规避着可能存在的中大型变异兽,并精准定位着那些散发着令人不适的暗紫色能量光点——腐行者。
不到两小时,他们便抵达了污染区的边缘。这里的空气带着一股淡淡的酸腐气味,原本翠绿的植被变得枯黄、发黑,有些叶面上还覆盖着一层黏腻的暗色物质。土地也失去了活力,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灰黑色。
“左前方,一百二十米,三个能量反应,聚集在一小片洼地。”张大山压低声音,指向一个方向。
林默点头,两人借助地形和残存的枯木掩护,迅速靠近。很快,他们就看到了目标——三只形态扭曲的腐行者。它们还保留着大致的人形,但身体高度腐烂,皮肤呈现暗紫色,动作迟缓而僵硬,如同提线木偶般在洼地中无意识地徘徊,喉咙里发出意义不明的嗬嗬声。它们身上不断渗出带有腐蚀性的黑色黏液,滴落在地上,发出“滋滋”的轻响。
“标准的低级蚀灵,威胁不大,但放任不管,会持续污染环境。”林默冷静地观察着,同时从箭囊中抽出一支 Ⅰ型净化箭 。“大山叔,警戒四周,我来测试。”
张大山端起弩枪,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特别是实验室方向的密林。
林默张弓搭箭,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他瞄准了那三只腐行者中心的地面。
“嗖!”
净化箭矢离弦而去,划过一道淡蓝色的轨迹,精准地钉在了洼地中央!
箭矢触地的瞬间,没有爆炸,没有火光,只有一声轻微的、如同水晶破碎般的“咔嚓”声。紧接着,以箭矢落点为中心,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半球形乳白色光罩骤然展开,将三只腐行者完全笼罩其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