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和张大山带着至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和那个石破天惊的发现——实验室内部可能存在幸存者或自动化求救信号——安全返回了洞穴堡垒。指挥室内,气氛凝重而充满一种蓄势待发的兴奋。
“核心实验室未被完全污染?还有求救信号?”赵小雨听完汇报,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但随即被强烈的科研热情所取代,“如果这是真的,里面的资料和设备……价值无法估量!”
陈明博士更是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净化能量屏障……这需要多么稳定和强大的净化源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下维持!如果能得到那个技术……”
林默站在中央,目光扫过众人,将采集到的环境数据终端连接到大屏幕上一块经过简单处理的显示区域。蚀能浓度曲线、能量干扰频谱、洞口蚀灵活动模式、以及那微弱求救信号的片段分析……所有信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机遇与风险,你们都清楚了。”林默的声音沉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里面的东西,值得我们冒险。但前提是,我们拥有足以应对风险的武力。”
他屈指敲了敲屏幕上标注的“高浓度蚀能区”和“复数强大能量反应”的区域:“我们现有的净化箭矢,在核心污染区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的人员,面对复数暗影蚀灵乃至更强的存在,会陷入苦战甚至危险。所以,在制定具体进攻方案之前,我们需要一次技术的爆发和战力的全面提升。”
目标明确,堡垒内部的科研和生产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
一、净化科技升级:
赵小雨和陈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净化技术的深度研发上。基于林默带回来的高浓度污染区数据,他们开始攻关第二代净化装备。
1. “壁垒”式净化发生器: 目标是制造一种可以持续运作、形成固定净化力场的装备,用于在进攻路径上建立临时安全区或保护重要节点。技术难点在于能量供给和符纹的持久性。他们尝试使用更大块的月长石作为基板,刻画更复杂的复合能量回路,并连接小型但高效的晶能电池组。经历了数次能量过载导致基板碎裂的失败后,第一台原型机终于诞生。它看起来像一个金属底座上托着的、不断散发出柔和乳白色光晕的石柱,能够维持一个直径约五米、强度相当于原生净化水晶百分之五的力场,持续工作时间约三十分钟。虽然体积偏大,移动不便,但意义重大,被命名为 “Ⅰ型净化力场发生器”。
2. “破晓”式强效净化榴弹: 为了应对密集的蚀灵群或快速净化小片高污染区域,林默提出了开发投掷型强效净化武器的构想。赵小雨利用库存的空白冲击手雷外壳,将内部装药替换为特制的高敏度晶能激发药和一块经过特殊处理的、蕴含大量净化能量的“月长石-净化水晶复合核心”。这种 “强效净化榴弹” 投掷后,通过撞击或定时引信激发,能在瞬间释放一次性的、强度远超Ⅱ型净化箭的净化冲击波,覆盖范围可达直径十米,对范围内的低级蚀灵有毁灭性效果,对暗影蚀灵也能造成强烈压制和伤害。缺点是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数量稀少。
3. 个人防护探索: 陈明则开始尝试将微型净化符纹蚀刻在特制的金属片上,制作成简易的 “净化护符” ,佩戴在身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低浓度的蚀能侵蚀和精神污染,为进入污染区的作战人员提供多一层保障。虽然效果有限,但聊胜于无。
二、武器装备强化:
林默亲自负责主导武器装备的全面升级。
1. 晶能狙击弩·改: 根据上次狙杀暗影蚀灵头领的经验,林默改进了晶能狙击弩的能量回路和弩身结构,提升了射击稳定性和能量利用效率,使其有效射程和精度进一步提升。并专门为其开发了 “Ⅲ型超压穿甲箭” ,箭头采用高强度合金与晶能穿透符纹结合,旨在对付拥有厚重晶化甲壳的高级蚀灵。
2. “雷牙”式突击弩枪量产化: 张大山对晶能爆破弩枪爱不释手,林默在此基础上,简化设计,优化生产工艺,利用洞穴内的小型车床和充足材料,开始小批量生产这种被命名为 “雷牙” 的突击弩枪,并配备了标准的 “一式晶能爆破箭” 和 “一式晶能震荡箭” 。虽然威力略逊于林默手工打造的原型,但足以装备未来的作战小队,形成有效的火力覆盖。
3. 近战武器附魔尝试: 林默甚至开始尝试将简单的能量锋锐符纹蚀刻在开山刀等近战武器上,虽然无法持久,但能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武器的切割能力和对能量生物的伤害,作为最后的保命手段。
三、人员训练与外围整合:
张大山在熟悉新装备的同时,也开始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 雷殛之力 和 地脉感知。他尝试将雷电能量更精细地操控,形成区域麻痹电网或者强化石腿进行短程爆冲。他的感知范围在浓郁晶能环境和自身锻炼下,稳定在了二十五公里左右,对能量细节的分辨能力也显着增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