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长白山脚下有个靠山屯,屯子不大,百十来户人家,依山傍水,本是块风水宝地。可这些年屯里人日子过得却不甚顺当,不是张家牲口莫名其妙死了,就是李家仓房半夜起火,连种下去的庄稼都时常遭野物糟蹋。
屯长姓赵,单名一个乾字,五十出头,为人刚正,在屯中颇有威望。这日傍晚,他从邻村吃酒回来,路上已是醉眼朦胧。走着走着,忽见前方草丛中似有黑影蠕动,伴着低声呜咽。
赵乾仗着酒劲,拨开草丛一看,竟是只火红的狐狸被捕兽夹夹住了后腿,鲜血淋漓,眼见就要不行了。那狐狸见他来了,眼中竟流露出哀求之色,眼角还挂着泪珠。
“哎哟,这是哪个缺德玩意儿下的夹子!”赵乾蹲下身来,口中嘟囔着。他本就心善,又见这狐狸通人性,便小心翼翼地掰开夹子,取出怀中汗巾为它包扎伤口。
“狐仙莫怪,屯里人也是日子难过,才下了这些夹子...”赵乾一边包扎一边念叨。他年轻时候听老人讲过,这长白山的狐狸有灵性,修炼久了能成仙家,若是救了它们,会得报答;若是害了它们,必遭报复。
包扎完毕,那狐狸竟似人般立起身来,向赵乾作了三个揖,方才一瘸一拐消失在密林中。
赵乾酒劲上头,也没多想,摇摇晃晃回到家中倒头便睡。翌日醒来,昨日之事已忘了大半。
谁知过了三日,深夜赵乾正酣睡时,忽听窗外有人轻声呼唤:“赵公醒来,赵公醒来。”
赵乾惊醒,披衣起身,推门一看,门外站着个红衣老者,白发苍苍却面色红润,身旁跟着个年轻后生,手里捧着个木匣子。
“老先生深夜到访,所为何事?”赵乾疑惑问道。
红衣老者笑道:“赵公不记得三日前救下的红狐了?老朽便是它的祖父,特来报恩。”
赵乾这才恍然大悟,连声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老者却正色道:“恩必报,怨必偿,这是我狐族规矩。”说罢让后生奉上木匣,“此中有三道灵符,可保屯中三年太平。另有一事相告:七日后,将有官府中人至屯中征调壮丁,赵公切记不可应允,否则大祸临头。”
赵乾还要再问,老者与后生却已化作一阵清风,消失不见,唯有木匣留在门前。
赵半信半疑地打开木匣,果然见三道黄符静静躺在其中,上面朱砂画着看不懂的符文。他将信将疑地将灵符收好。
七日后,果然有县衙差役来到靠山屯,说要征调三十壮丁去百里外修官道。赵乾想起狐仙警告,便以屯中正值农忙为由,好说歹说拒绝了征调。差役们悻悻而去。
谁知邻村马家屯的屯长马老六为了讨好官府,不仅应下了本村的名额,还主动多征了二十人。结果修路途中山体崩塌,五十多人无一生还。
消息传来,靠山屯人人后怕,对赵乾更是敬重了几分。赵乾这才确信狐仙所言非虚,将一道灵符贴在屯口的山神庙门楣上。
说也奇怪,自那以后,靠山屯果然太平了许多。牲口不再无故死亡,火灾也不再发生,连野物都很少来糟蹋庄稼了。屯里人都说赵屯长得了仙家保佑,赵乾却只是笑笑不语。
转眼过了半年。这日赵乾上山采药,忽见一只白狐被猎户追赶,慌不择路竟跌入深坑。赵乾心生怜悯,找来藤蔓将白狐救出,又赶走了猎户。
当夜,红衣老者又来梦中,这次满面笑容:“赵公又救我一族子孙,恩情更深。老朽再赠一言:屯南十里处的老松树下,埋有一坛白银,乃前朝遗物,赵公可取来分与屯中百姓,助大家度过今冬荒月。”
次日赵乾按指引果然挖出一坛白银,足有三百两之多。他依言将银子分给屯中贫困户,自己分文未取。屯中人感激不尽,都说赵公是神仙派来救苦救难的。
然而好景不长。靠山屯的日渐兴旺引起了邻村马家屯的嫉妒。马老六因修路事故被死者家属痛恨,早已卸任屯长,新上任的马屯长是个年轻人,心眼活泛,听说靠山屯得了宝贝,便派人暗中打听。
这日,赵乾家中来了个游方道士,自称云阳子,说是在山中修炼,路过此地。赵乾好客,留道士住宿。酒过三巡,道士忽然说道:“赵公身上似有妖气缠绕,可是近来得了什么异物?”
赵乾心中一惊,支吾不语。道士却笑道:“赵公莫惊,贫道观那妖气并无恶意,似是报恩而来。只是人妖殊途,长久往来,恐对赵公阳寿有损啊。”
赵被说得心中忐忑,便将自己救助狐仙之事和盘托出。道士听罢抚须道:“果然如此。狐仙报恩本是美事,但赵公可知,那狐仙赠银实则是前朝贪官所藏,沾有怨气,久用必招祸事。”
赵乾大惊:“这却如何是好?”
道士道:“无妨,贫道可做法术化解。只是需将那灵符请出,待贫道诵经净化,方可保长久平安。”
赵淳厚,不疑有他,便将剩余两道灵符取出交与道士。道士接过灵符,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当即作法念咒。不料法事做到一半,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道士大叫一声“不好”,竟被一阵黑风卷走,两道灵符也随之消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