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关外长白山下有个靠山屯,屯里百十来户人家多以采参打猎为生。屯东头住着个叫刘老叁的采参人,四十出头,是个老实本分的汉子。这年刚入秋,刘老叁便收拾行装,要进山采参。
临行前,他媳妇王氏替他紧了紧绑腿,忧心忡忡道:“他爹,今年不比往年,听说山里不太平,前几日李老四从山里回来,说是见着不干净的东西了,吓得连滚带爬下了山,参都没采几根。”
刘老叁拍拍腰间别着的砍参刀,笑道:“婆娘家就是胆子小,我采了二十多年参,什么没见过?再说了,咱家大小子明年就要说亲了,不攒点银子,哪家姑娘愿意嫁到咱这穷家来?”
王氏叹了口气,不再多言,只往他行囊里又多塞了几个馍馍。
刘老叁一路向北,走了两天,到了长白山深处人迹罕至的老林子里。这地方他往年也来过几次,知道这儿藏着不少老参。
果然,进山第二天,他就在一处背阴坡发现了一株六品叶的老山参。刘老叁大喜,小心翼翼地拿出鹿骨钎子,开始起参。这一挖就是大半天,眼看红日西斜,他才总算将这株完完整整的老参请了出来。
正当他捧着参端详时,忽然林子里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刘老叁以为是野猪或是熊瞎子,急忙收起参,握紧砍参刀,躲到一棵大树后。
不料从林子里钻出来的不是野兽,却是个浑身长满尺长红毛的怪人,只有面部露出些许皮肤,双眼炯炯有神,正盯着刘老叁藏身的方向。
刘老叁吓得魂飞魄散,他听说过山里有毛人,力大无穷,能生撕虎豹,吃人不吐骨头。他屏住呼吸,一动不敢动。
那毛人四下张望了一会儿,忽然开口说起人话来:“躲着的那位老哥,不必害怕,我不是那伤人的恶物。只是闻到了参香,特来讨个彩头。”
刘老叁听他说话和气,不像传说中那般凶恶,又见他确实没有扑过来的意思,这才战战兢兢地从树后走出来,拱手道:“不知仙家在此,多有冒犯。”
毛人笑道:“什么仙家不仙家,不过是个山里修行的毛人罢了。我看老哥采的这参怕是有些年头了,可否让我瞧瞧?”
刘老叁不敢拒绝,双手捧着参递过去。毛人接过来仔细端详,点头道:“果然是好参,至少百年以上了。老哥好运气啊。”
“侥幸,侥幸。”刘老叁连声道。
毛人将参还给刘老叁,又道:“天色已晚,老哥若不嫌弃,可到我的洞府歇息一晚。这深山老林里,晚上可不安全。”
刘老叁本想推辞,但见日头已经落山,林子里确实危险,又看这毛人态度诚恳,便硬着头皮答应了。
毛人领着刘老叁七拐八绕,来到一处隐蔽的山洞。洞内颇为宽敞,收拾得干干净净,石床上铺着兽皮,洞壁还挂着些风干的野果和肉干。
毛人生起火,烤了些肉干与刘老叁分食。交谈中,刘老叁得知这毛人自称姓毛,在山中修行已有百余年,平日不伤生灵,只以野果和些小兽为食。
“那您怎么不住到山下去?”刘老叁好奇地问。
毛人叹气道:“不是不想,是不敢啊。我们毛人虽通人性,但外形骇人,山下人见了,不是喊打喊杀,就是设法捕捉。多年前我曾在山脚下住过,差点被一伙猎人捉去,幸亏逃得快。”
刘老叁听了,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同情。
第二天一早,刘老叁告辞时,毛人送他一程,临别时说:“老哥以后若遇到难处,可来山中寻我。只要在这山口的老槐树上系根红布条,我自会知晓。”
刘老叁谢过毛人,下山回家去了。
那株百年老参卖了个好价钱,刘家顿时宽裕了许多。刘老叁给儿子说了门亲事,订下了明年开春成亲。
谁知入冬后,王氏忽然一病不起,请了几个郎中都不见好。眼看年关将近,王氏已是水米不进,奄奄一息。郎中私下对刘老叁说:“准备后事吧,这病没得治了。”
刘老叁愁得几天几夜没合眼。这天夜里,他忽然想起山中的毛人,想起他说过“若遇到难处可来寻我”的话。死马当活马医,刘老叁决定上山一试。
第二天天没亮,刘老叁便带着红布条上了山。他在山口老槐树上系好红布,坐在树下等待。不到一炷香的功夫,那毛人便来了。
听了刘老叁的诉说,毛人沉吟片刻,道:“嫂子的病我或许能治。你随我来。”
毛人带刘老叁来到一处陡峭的山崖边,指着一株紫叶小草说:“这是还魂草,最能祛病延年。只是采摘极为危险,需从这崖壁下去。”
刘老叁一看,那山崖陡峭如削,下面云雾缭绕,不知深浅。他咬了咬牙:“我来采!”
毛人拦住他:“你年纪大了,手脚不灵便,还是我来吧。”说罢,毛人手脚并用,灵活地攀下崖去,不多时便采到了还魂草。
回到洞中,毛人将还魂草捣碎,制成药丸,交给刘老叁:“快回去给嫂子服下,应当有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