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关外辽河平原上有个叫靠山屯的小村子,村东头住着个老光棍,名叫王老四。这人五十出头,瘦高个,背微驼,平日里靠编筐篓、扎扫帚换几个铜板过活。
王老四家中有间祖传的老宅,据说还是他太爷爷那辈盖的,年久失修,瓦碎椽朽。尤其西厢房塌了半边,剩下的半边也是蛛网密布,王老四从不敢进去,只住在还算完整的三间东屋里。
这年腊月里,天寒地冻,王老四得了风寒,咳嗽不止。村里郎中来瞧过,开了几副药,嘱咐要好生休养。王老四吃了药,却不见好转,反是夜里咳得更厉害。
这晚,王老四咳得睡不着,忽听西厢房传来一阵窸窣声。他起初以为是老鼠作祟,便没在意。谁知那声音越来越大,竟似有人在那搬动东西。王老四心里发毛,壮着胆子喊了一声:“谁在那儿?”
声响戛然而止。片刻后,一个温婉的女声答道:“老伯莫惊,我是借住在此的胡三娘,见老伯病得辛苦,特来相助。”
王老四惊疑不定,颤声问:“你是人是鬼?”
那声音轻笑:“非人非鬼,乃是修炼之辈。老伯若信得过,我这儿有丸药一枚,可治你的咳嗽。”
说罢,从门缝里滚进一颗赤色药丸,散发着奇异香气。王老四病急乱投医,拾起药丸,犹豫片刻便和水吞下。说来也怪,不过一炷香功夫,他顿觉胸中舒畅,咳嗽立止。
第二天一早,王老四病果然好了。他想起昨夜奇遇,忙去西厢房查看,却见满地灰尘,并无有人居住的痕迹,只在墙角发现几缕赤红色的动物毛发。
当晚,王老四备了些饭菜,朝着西厢房方向拜了拜:“多谢仙姑赠药之恩,若不嫌弃,请出来共用些粗茶淡饭。”
话音刚落,一阵香风飘过,竟见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子现身眼前。她身着红衫,容貌秀丽,对着王老四施了一礼:“老伯客气了。实不相瞒,我乃修炼五百年的狐仙,因躲避雷劫暂借贵宅安身。昨日见老伯病重,故而出手相助。”
王老四又惊又喜,连忙请她入座。自此,胡三娘便时常现身,与王老四说话解闷。她不仅懂医术,还知晓许多古今轶事,常常讲给王老四听。王老四的生活因而添了许多乐趣,不再如往日般孤寂。
胡三娘神通不小,能预知天气变化,会治病疗伤,甚至还懂些禳灾避祸的法术。村中张老汉家的牛走丢了,胡三娘指引方向,果然在山沟里寻回;李家的孩子突发急症,胡三娘教他们采某种草药煎服,很快痊愈。
久而久之,村民们都知道王老四家中有仙家,纷纷前来求助。胡三娘有求必应,但立下规矩:一不收钱财礼物,二不害人欺生,三不干涉姻缘仕途。
靠山屯村南有条河,每逢夏季山洪暴发,冲毁桥梁,村民只得绕远路。这年春天,胡三娘托梦给村里几位长者,指点他们在某处河段修建石桥,还详细说明了桥墩该如何安置才能抵御洪水。村民们依言而行,果然那年夏天洪水虽大,石桥却岿然不动。
村西有片荒地,胡三娘指点村民种植一种耐旱的谷物,说是从深山带来的种子。秋收时节,这片地产量惊人,帮助村民度过了荒年。
胡三娘的善举越传越远,连外村人都知晓靠山屯有位狐仙庇佑。不少人远道而来,求医问卜,王老四家门前竟渐渐成了个小集市。王老四也因此受益,编的筐篓扫帚总是最先卖光。
却说村里有个泼皮无赖,名叫赵五,终日游手好闲,偷鸡摸狗。见王老四因狐仙而受到尊重,心中妒忌,便暗中散播谣言,说那狐仙实则是妖孽,现在施恩于人,将来必索高价回报。
有些村民听信谗言,开始对王老四疏远。王老四心中郁闷,向胡三娘诉苦。胡三娘却笑道:“信则来,不信则去,何必强求?我修行正道,不与他们计较。”
某日,赵五赌输了钱,深夜翻墙入王老四家,想偷些值钱物件。刚跳进院墙,忽见一只赤色巨狐蹲在院中,两眼如灯,吓得他魂飞魄散,连滚带爬逃了出去,从此病倒在床,胡言乱语。
家人求到胡三娘跟前,胡三娘不计前嫌,给了道符水让赵五服下。赵五病愈后,羞愧难当,亲自登门道歉,从此改邪归正,在村里做起小买卖来。
这年秋天,靠山屯一带突发瘟疫,许多人病倒,发热呕吐,郎中们也束手无策。胡三娘日夜不休,为王老四调配药物,让他分发给村民。又指点村民采集山中药草,熬成大锅药汤,每人每日饮一碗。
然而疫情凶猛,药物见效缓慢,眼看病死的人日渐增多。胡三娘面露忧色,对王老四道:“此疫非同寻常,乃山中瘴气与瘟神相结合所致。若要根治,需我亲自上山采集一种灵药,但那灵药有山神守护,取之不易。”
王老四劝道:“既然如此危险,仙姑何必冒险?”
胡三娘摇头:“我既在此地修行,受百姓香火供奉,岂能见死不救?今夜我便上山,老伯切记,无论听到什么声响,切勿出门查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