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来到了永宁这边。
很快,最终试就来了。
策问应对 , “国之忧患,何所依?”。
商王再次在侍从搀扶下,剧烈咳嗽着,问出了最终,也是最宏大的问题:“近年来,天灾频仍,边患不休,朝堂亦多有龃龉。大商国本,何以稳固?国运未来,何所依凭?卿等……畅所欲言。”
此题已非具体占卜,而是综合策论,考验的是全局观和根本性的思考。
这更像是最终面试,决定谁能成为那个能影响国策的“大贞”。
此题占卜方法不限,考生各自发挥所长。
占玉自然用了蓍草、占丙则是用了永宁的铜钱 其余莘礼等人纷纷引经据典,强调要更虔诚地祭祀天地祖先、修缮宗庙、推行德政、选贤任能等老生常谈。
虽无错处,却无新意。
占瑶用的是最好的龟甲,灼烧后,则再次语出惊人:“国之忧患,源于阴邪丛生,鬼神不安!当以雷霆手段,清除朝中‘异气’,举行空前规模的献祭,以最纯净的血食和至诚的巫祝,沟通上天,重定秩序,方可震慑四方,稳固国本!”
她的言论充满了极端和排他性,却也让部分激进者热血沸腾。
永宁听出来占瑶的分明话中有话,她暗指政敌或非同族类者,别有用心。
她回想起之前落败的两局,她不能再输,如果输的话,她只能重新计划布局,甚至可能要提前启动阵法。
所以她接下来的发言,一定要考虑好。
她直接没有碰任何一种占卜工具,直接上前一步,易容下的目光扫过高台上神色各异的众人,最后望向殷都之外广阔的天地。
她知道,是时候抛出那个最石破天惊的提议了。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大王,诸位大人。吾以为,大商眼下诸多困局,天灾、边患、乃至朝堂之争,其根源之一,或在于——国都所在之地,已不再适宜!”
一语惊雷!
全场震动!
迁都?!
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不等众人哗然,永宁继续道,语速加快,引发现代科学知识。
“吾近日研习古简,观测天象地气,发现一惊人现象。殷都之地,地磁场紊乱异常,且有一种极其微弱却无孔不入的‘衰败之气’,此气源于地底深处某种特殊石脉,无形中侵蚀生灵精气,令人焦躁易怒,体弱多病,甚至……影响心智判断!”
她其实说的就是陨石辐射,她要把危害公之于众,但用了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词汇包装。
“且殷都地处洹水之滨,地势相对低洼,水汽淤积,不仅易生瘴疠,更助长了那‘衰败之气’的滞留!近年来天灾频仍,或许亦与此地地气不稳有关!”
接着,她抛出了解决方案。
“为江山社稷计,为子孙后代计,吾冒死进言,当迁都!”
“新都选址,经多方勘测推算,朝歌之地,乃最佳之选!”
她开始阐述理由,巧妙结合历史与科学。
“其一,地势更高,水土更佳。 朝歌位于淇水之畔,黄土台地,地势高亢,水土丰美,远离‘衰败之气’源,且通风良好,利于健康,减少疾病传播。二,交通便利,控扼八方。 地处天下之中,水路陆路皆便,利于物资集散,调控四方,更利于对抗东方夷族,此乃军事战略。三,地气祥和,王气所钟。 经推演测算,该地地磁场稳定,能量场祥和,更有助于凝聚国力,滋养国运!”
她所说的“地气”、“王气”,实则是基于地理、地质、环境、交通、军事等多方面科学因素的优化选择!
实际历史上的朝歌就在现代的淇县,确实具备这些优势,这也是历史上商朝后期迁都于此的客观原因,真实的历史也是盘庚迁殷后商朝稳定在殷墟,但后期帝乙、帝辛时期可能扩大朝歌城并频繁居住,视为陪都或实际政治中心,她只不过是顺着历史而为。
“迁都朝歌,非为逃避,实为开辟新局,重焕生机!以此稳定之地、兴旺之气,方可从容应对天灾,平定边患,凝聚人心!此乃固本培元,长治久安之道!”
她的话音刚落,高台之上,一直沉默的比干猛地睁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了极度震惊和难以置信的神色!
因为这番话,几乎与多年前,上一任那位惊才绝艳却最终黯然收场的大贞所做的推测惊人地相似!
只是当年用的更多是堪舆和气运之说,而永宁则用了更“实在”、更“诡异”的“衰败之气”和“地磁场”来解释!
更让比干心惊的是,他猛地想起,几年前,年轻的公子受在一次罕见的、极其认真的占卜后,也曾向他私下提出过类似的看法,认为殷都气象已颓,应早思变通,甚至也隐约提到了朝歌之地, 只是当时被视为狂言,被商王严厉驳回。
甚至贞人氏族内部,最高的几位大贞大巫,通过秘密占卜和堪舆,也得出了殷都气运流转、东方有新兴之地的模糊结论,但因牵涉太广,且触犯众多既得利益者,一直被秘而不宣,甚至刻意压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