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将一场可能被误解为迷信的“祈雨”,完全变成了一场综合了气象预测、心理战和工程辅助的战术行动!
姬昌听完她的谏言,沉默良久,眼中光芒越来越盛。
他抚掌长叹:“妙!妙极!贞人此三策,环环相扣,虚实结合,尽得‘天人合一’之妙!既借天时地利,更攻人心弱点!此非巫术,实乃大智慧!”
他立刻下令,依永宁之计而行。
当夜,周军草人惑敌,黎军果然中计,箭如雨下,白白消耗了大量储备。
三日后,黎方城内水井水位骤降,民心开始慌乱。
又两日。
永宁登台“祈雨”,她并非念动什么真言咒语,而是根据对湿度、风向、云层的判断,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高举双手,做出引导天象的姿态。
她口中吟诵的,是精心改编过的、蕴含“天道贵德,弃暴助周”思想的祷词。
很快,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
周军欢声雷动,士气大振,皆言贞人永神通广大,天佑周师!
而黎方城内,军民看着城外大雨,自家水渠却滴水不入,储存之水日益减少,绝望情绪迅速蔓延。
雨水冲刷着城西的土墙,那片旧损区域果然变得更加泥泞松软。
总攻的时机到了。
姬昌亲临阵前,他没有选择在雨最大的时候进攻,而是听从了永宁“雨势稍歇,敌疲吾盈”的建议。
在大雨渐止,黎军身心俱疲、警惕性最低的黎明时分,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主攻方向,正是城西!
周军锐士冒着残雨和稀烂的泥泞,猛攻那处被雨水泡软的城墙。城内守军心力交瘁,抵抗意志薄弱,缺口很快被打开!
姬发一马当先,率军冲入城内!
姬奭随后跟进进攻。
与此同时,永宁建议姬昌让士兵齐声高喊:“西伯仁德,降者不杀!周师伐罪,只诛首恶!”
这口号如同最后的心理重击,许多本无战意的黎方士兵和百姓纷纷放弃抵抗。
一场原本预计惨烈的攻城战,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迅速落幕。
黎方君主被俘,黎方平定。
战后,清扫战场,安抚民众。
姬昌严格执行“仁德”之诺,只惩处了少数负隅顽抗的黎国贵族,对普通士兵和百姓秋毫无犯,甚至开仓放粮,赈济因战乱而饥困的黎民。
这一举动,迅速赢得了黎方的人心。
站在残破的城墙上,望着正在有序接收城池的周军和逐渐恢复秩序的黎方百姓,姬发找到了一直安静跟在父亲身后的永宁。
他的目光极其复杂,之前的忌惮和怀疑仍未完全散去,但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敬佩。
他沉默半晌,才生硬地开口:“尔……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那些计策,还有那雨……”
永宁看向远方,语气平静:“公上,吾所做的一切,并非操控天命,而是理解规律,顺应规律,引导人心。”
“吾观气象,知将有雨,而非祈雨。吾察地形,知墙易损,而非咒墙。吾探情报,知民心离,而非惑心。”
“所谓‘祈雨’,是借天时励士气、摧敌心。所谓‘占卜’,是借古老智慧析形势、定策略。所谓‘天命’……”
她转过头,目光清澈地看着姬发:“并非固定不变的神谕,而是由无数‘人事’——君主的德行、将领的谋略、士兵的勇怯、民心的向背——所共同作用形成的‘大势’所趋。
“黎君无道,失德失民,其‘天命’早已倾斜。吾军侯爷仁德,将士用命,上下一心,此乃‘新德’所在。吾所做所为,不过是看清了这‘德’之消长带来的大势变化,并运用所知所学,去推动这大势,让胜利更快、更顺理成章地到来,让吾军少流鲜血,让黎民少受苦难。这,便是‘惟德是辅’,这,便是‘天命可改’!”
姬发怔怔地听着,这些话如同重锤,敲击着他固有的观念。
他亲眼所见,永宁没有施展任何妖法,她的每一项建议都扎实有效,充满了智慧和对人心、对自然的洞察力。
父亲的成功,似乎真的更多得益于这种清晰的洞察和仁德的策略,而非虚无缥缈的神佑。
他依旧无法完全理解永宁,但那份强烈的敌意和将其视为“巫女妖人”的偏见,却在事实面前,开始悄然瓦解。
姬昌不知何时走了过来,听到了永宁最后的话语。
他脸上带着疲惫,却更有一种验证了理想的欣慰与激动。
“贞人,此番征黎,你尔居功至伟!”
他的声音充满感慨:“尔不仅以奇策助吾军克敌,更以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了‘天命’之实质!非是跪伏乞求,而是明德修身,审时度势,积极作为!黎方之平,非天助周,实乃周德已彰,人心所向,加之谋划得宜之必然!”
他看向永宁,目光中已全然是对待国士的尊重:“尔与吾共探之易道,经此一役,根基已固!归周原后,当全力为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