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婉拒姬奭求亲的风波尚未完全平息,周原的政治空气中,另一股暗流已开始加速涌动,源头直指姬发。
源于那位新晋门客,化名“回”的陆亚。
陆亚来周原的目的慢慢显现出来,他迅速调整策略,不再试图直接接触或试探永宁,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辅佐姬发的事业中,展现出令人侧目的才华和狠辣精准的手段。
他的辅佐并非简单的出谋划策,而是带有鲜明的、超越这个时代局限的系统性思维。
他向姬发提出,欲成大事,不能仅靠战场斥候和道听途说。他建议设立一个更隐秘、更高效的情报网络,不仅覆盖周边方国,更要深度渗透殷商王畿。
他将信息分门别类为军政、经济、贵族动态、民情舆论,并强调信息的交叉验证和趋势研判。姬发虽不完全理解其中奥妙,但直觉此策极具价值,拨予资源,放手让他去做。很快,一些关于殷商内部更细致、更及时的情报开始汇聚到姬发手中,让他在父亲和众臣面前的分析判断往往能切中要害,令人刮目相看。
陆亚还注意到周原与南方某些盛产铜锡的方国贸易频繁,而铜是制造兵器和礼器的战略资源。他向姬发献策,不应满足于简单的买卖,应设法通过扶持代理、提供保护、甚至暗中控制贸易路线等方式,逐渐掌握周边关键资源的流向,尤其是针对那些与殷商关系暧昧的方国,可以进行隐蔽的经济封锁或价格操控,悄然削弱殷商的战争潜力。此计深远,深合姬发扩张势力、削弱殷商之心。
针对殷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的现状,他提出了系统的“离间计”。他建议姬发,利用搜集到的情报,针对性地散播流言,放大殷商贵族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那些对商王政治不满的势力,可以尝试秘密接触,许以利益,诱使其暗中倒戈或至少保持中立。他甚至草拟了几份针对不同对象的策反方案,其心思之缜密、对人性把握之精准,让姬发都感到心惊,同时也更加倚重。
在姬发已有的整军、揽贤、介入民事的基础上,陆亚进一步帮他“包装”。他建议姬发在公开场合的言行,要更加突出“赏罚分明”、“体恤下情”、“嫉恶如仇”的形象,并精心策划了几次“偶遇”民间疾苦、当场解决问题的戏码,通过市井渠道迅速传播。同时,他暗中引导舆论,将姬发的“勇武”与“仁德”并提,塑造其既有开拓之勇、又有守成之明的继承人形象。
在陆亚的辅佐下,姬发如虎添翼,势力声望快速增长。
很快,“公子发门下有一异士‘回’,智计百出,见识非凡,其能恐不在侯爷身边那位贞人永之下”的说法,开始在周原上层悄悄流传开来。
人们将永宁的“巫力”和易理智慧,与陆亚的“奇谋”和务实手段相提并论,隐隐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能人”对比。
这股风自然也吹到了永宁耳中。
她心中凛然,她没想到陆亚竟有如此才能,而且看样子他这是要在姬发的阵营里扎根,并试图在影响力上与她分庭抗礼!
他不再隐藏,而是选择高调展示价值,这无疑增加了他自身的安全系数,也使得永宁更难动他。
与此同时,偏殿那边却传来了好消息。
在永宁不惜代价的暗中调养和持续的精神鼓励下,姬己的身体终于有了明显的好转。虽然依旧瘦弱,但脸上恢复了血色,眼神也重新有了光彩,甚至偶尔能在庭院中慢慢走动了。她如同经历严冬后悄然复苏的藤蔓,虽然脆弱,却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然而,永宁却丝毫轻松不起来。
姬己的好转,必然会引起太姒更深的忌惮和更阴险的报复。陆亚在姬发那边的风生水起,如同在她身边埋下了一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雷。
姬奭那边,虽然暂时用拖延战术稳住了,但求亲被拒的芥蒂难消,合作的基础变得微妙。而她自己身上的银芒之谜,依旧毫无头绪。
四面楚歌,八面来风。
永宁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能再被动防守了,必须主动出击!
这一日,趁着天气晴好,永宁携扶着姬己在偏殿的小花园中散步。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四周无人,只有心腹侍女在远处守着。
“夫人,您觉得身子如何了?”
永宁轻声问。
姬己停下脚步,望着墙角一株顽强探出新绿的嫩芽,嘴角泛起一丝久违的、淡淡的却带着冷意的笑容:“死过一次的人,反而看得更清楚了。这园中的风,看似温和,哪一缕藏着寒意,如今倒能分辨几分了。”
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脱胎换骨般的清醒和坚韧。小产的打击和之后的冷遇,没有彻底击垮她,反而磨砺了她的心志。
永宁看着她,心中既欣慰又酸楚。
她低声道:“夫人能如此想,便是最大的幸事。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些人,是不会让吾等安稳度日的。”
姬己转过头,看向永宁,目光清澈而冷静:“永女,吾知这段时日,尔辛苦了。若不是尔,吾早已是一抔黄土。如今既活了过来,便不能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尔有何打算,但说无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