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清颜团队的“钻石冲王者全攻略手册”在粉丝群引发下载热潮时,商务专员张萌带着一份合作方案走进办公室,语气难掩兴奋:“清颜姐,有个叫‘肌本纯粹’的新锐护肤品牌找过来,他们主打的‘成分全透明’理念,和咱们‘真实测评’的调性特别契合,你一定要看看。”
苏清颜放下手中的攻略修订版,接过方案。封面“肌本纯粹”四个字下方,印着一行小字——“把每一种成分,都摆在阳光下”。翻开内页,品牌介绍里写着:“不添加酒精、香精、防腐剂等刺激性成分,所有产品的成分表按‘含量从高到低’完整标注,且每款产品均附带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成分安全性报告’,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检测细节。”
“现在很多护肤品都宣称‘成分安全’,但真正敢把检测报告公开到‘可查细节’的,很少见。”苏清颜翻到产品列表,发现品牌主打“敏感肌修护”系列,包括洁面乳、修护精华、保湿面霜三款核心产品,定价在150-280元之间,瞄准“追求成分安全的学生党和职场新人”,与她粉丝中“35%敏感肌人群”的需求高度匹配。
更让她感兴趣的是品牌的合作诉求:“不要求‘全好评’推广,希望苏清颜团队以‘专业测评’为核心,从成分分析、肤质适配性、实际使用效果等维度进行全方位测试,哪怕发现问题也可如实呈现,最终目标是‘通过真实测评,让更多人了解成分透明的重要性’。”张萌补充道:“我特意查了一下,这个品牌虽然刚成立半年,但创始人是深耕护肤品研发十年的工程师,团队核心成员都来自知名化妆品企业,之前在小红书做过小规模测试,用户反馈‘温和不刺激’‘敏感肌用着安心’,没有负面评价。”
为了验证品牌的“成分透明”是否属实,苏清颜让团队联系品牌方,提出“先拿样品进行为期两周的内部测试”。三天后,“肌本纯粹”的三款产品和对应的检测报告送到工作室。苏清颜拆开包装,发现每款产品的瓶身都贴着二维码,扫码后直接跳转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官网,不仅能看到完整的成分检测结果,还能查阅“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细分数据。
“我们按‘敏感肌测评标准’来测。”苏清颜将团队成员分成三组,每组5人,涵盖干敏肌、油敏肌、混合敏肌三种肤质,每人每天早晚使用全套产品,记录皮肤状态变化。她自己作为“干敏肌”测试者,每天睡前会仔细观察脸颊是否泛红、是否有刺痛感,还会用皮肤测试仪检测“含水量”“泛红指数”等数据。
一周后,内部测试总结会上,各组反馈出奇一致:“洁面乳泡沫细腻,洗完不紧绷,干敏肌用着没有刺激感”“修护精华质地清爽,吸收快,油敏肌上脸不黏腻”“保湿面霜滋润度适中,混合敏肌T区用着不泛油,U区不拔干”。但也有一位油敏肌成员提出:“面霜在夏天使用,下午T区会有轻微出油,可能更适合春秋季。”苏清颜立刻让张萌联系品牌方,询问是否有“针对夏季的清爽版”,对方回应:“正在研发‘轻透型保湿霜’,预计三个月后上市,此次合作也希望能通过测评收集用户对‘季节适配性’的建议。”
“这种‘愿意听真话、主动求改进’的态度,正是我们想合作的品牌该有的样子。”苏清颜在团队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不做常规的‘种草推广’,要打造‘沉浸式成分测评’内容,让粉丝不仅知道‘产品好不好用’,更明白‘为什么好用’‘适合谁用’,真正把‘成分透明’的理念传递出去。”
团队很快敲定合作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成分溯源测评”,苏清颜邀请“肌本纯粹”的研发工程师出镜,一起拆解产品成分。在拍摄现场,工程师带来了产品的“原料样本”——洁面乳中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剂”来自日本进口原料商,修护精华中的“泛醇(维生素B5)”采用医药级纯度标准,保湿面霜中的“神经酰胺”提取自植物源。苏清颜拿着原料样本,对着镜头讲解:“大家看,这款氨基酸洁面乳的表面活性剂含量达到25%,既能保证清洁力,又不会破坏皮肤屏障,而有些低价氨基酸洁面,表面活性剂含量不足10%,清洁力不够,还可能添加皂基成分混淆概念。”
工程师则补充道:“我们之所以敢公开成分细节,是因为知道‘成分安全不是靠宣传,而是靠原料和工艺’。比如这款精华,为了避免刺激,我们用‘植物糖原’代替传统防腐剂,虽然成本增加30%,但能让敏感肌放心使用。”这段“成分溯源”视频拍摄完成后,苏清颜特意要求“不剪去任何专业术语讲解”,“粉丝可能需要反复看才能懂,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专业测评’的价值”。
第二板块“多肤质实测挑战”,苏清颜团队邀请了20位不同肤质的粉丝(10位敏感肌、5位干皮、5位油皮),进行为期28天的“真人实测”。每天,粉丝需在专属社群里上传“皮肤状态照片”,记录“是否泛红、刺痛、出油、干燥”等感受,苏清颜则每周选取3位粉丝,进行“线上连麦测评”,现场分析他们的皮肤变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